县乡镇企业中机械加工维修业脱胎于50年代的化铁、打铁、铜银匠等个体手工业。1953年,王桥、水屯、老君庙、官庄、马乡、和孝、王岗、留盆、金铺、常兴10个区(乡)组织个体工匠,各自办起了铁木业合作社。生产铁木农具和铁制生活用品。1958年,一些厂购进了蒸汽发电机组,皮带机床、台钻、鼓风机、化铁炉、吊杆锻锤等简单机械设备,改手工作业为半机械化作业。产品有马车轴承,铁木农具等,生产实效仍很低。后来各乡(公社)把染业、缝纫、榨油以及理发、食堂等小工业组都并入铁木业社,改厂名为综合厂。1962年后,又将其他工作组划分出去,恢复成为机械专业厂。此后,乡镇机械工业一直处于维持和断续发展阶段。
汝南县乡镇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机引农具、制砖机、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汽车、拖拉机、内燃机配件、铁、木制农具、铸铁管、木工锯条、轴承等简易机械和配件。
主要产品和生产企业简介:
一 7寸步犁
1958年7寸步犁在全县推广使用,王岗公社农机厂开始生产该产品。因7寸步犁比老式土犁具有省力、耕幅宽、翻土平整、破土性能好、机械强度高、操作灵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产品一直畅销。1959年至1985年,累计生产7寸步犁68.25万部,犁配件3.54万件,产值达1814万元。
二 双碗式打面机
农民称这种打面机为"小钢磨"、"碗子磨",是农村替代石磨的第一代机械磨。1977年7月,三里店公社农具厂在县内首先试制生产,产品销往平舆、正阳、息县、沈丘等地。1979年后,被辊式打面机取代。双碗式打面机滞销停产。三里店公社累计生产双碗式打面机200台。韩庄农修厂也曾生产该产品,因产量低很快停产。
三 红薯打粉机
红薯打粉机于1977年引入汝南县。留盆、王岗、马乡、韩庄等社办机械企业先后投入生产。1979年、1980年两年全县共生产打粉机716台。此后因红薯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制粉能力过剩而停止生产。
四 汽车拖钩
1967年官庄公社农机修配厂首先试制生产解放牌汽车拖钩,并很快投产。老君庙、金铺、留盆、水屯、三桥、王岗等社办企业相继仿照生产。1978年全县有8个社办企业生产该产品,总产量10000余套。1981年后,水屯、官庄、老君庙、王岗、三桥、金铺、马乡7个厂因没图纸,单靠样品加工、手工锻打,便用钢材牌号杂、质量不稳,销路不好,陆续停产。
留盆乡轴承厂1978年开始生产解放CA~10B汽车拖钩。1982年改按样生产为按图纸生产,改手工自由锻造为模具锻造。安装1台小型炼钢炉,专门铸造拖钩零部件。产品外形一致,表面光滑,质量合格,销路打开。1982年产销2000套。开发生产黄河150型、东风140型汽车拖钩。1984年生产3种拖钩2600套,创产值24万元。
五 制砖机
老君庙乡机械厂1983年开始生产220型制砖机。1984年和孝乡农具厂开始生产250型制砖机。产品销往正阳、新蔡、平舆、上蔡、周口、淇县、临泉等地。
六 铸钢件
1976年,老君庙公社农具厂从云南昆明工学院引进180干伏安0.5吨和50千伏安0.2吨2台电渣冶金炉,从事精密铸钢件生产。1977年被河南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直接投资20万元。1978年,该厂又安装1台70公斤电渣冶金炉,独立成为老君庙公社铸钢厂。1979年,生产东方红一75拖拉机链轨板13515块,分离爪1286个,刹车环385公斤,实现产值25.4万元。1980年后,大型拖拉机滞销,配件失去市场,停产3年。1983年,该厂技术工人承包经营,启动70公斤冶金炉,生产小头车轮,矿山配件等产品。生产铸钢件9吨,获利8000元。1984年生产铸钢件45.4吨,创产值8.8万元,利润1.3万元。
七 轴承
1971年留盆公社铁工厂开始生产轴承。滚珠为手工砸制,产品精度低,只能用在马车上。1973年,该厂从洛阳轴承厂买回次品轴承毛坯和零件,生产胶轮马车7913、7911型轴承。月产300至1000套。1974年,该厂购进滚珠磨床、80吨冲床、C6130车床等设备,又改装了1台轴承圈内圆磨床,成为轴承生产专业厂,并改名为留盆公社轴承厂。产品有305、205等10多种规格。1979年,因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销路不好停产。
八 铸铁管
1973年,大王桥公社(今罗店乡)农具修造厂,承担驻马店地区外贸铸铁管生产任务,由外贸部门供应灰生铁,沙型铸造,日产4000根,有3寸×6米、4寸×6米两种规格。1979年生产铸铁管18000根,产值16.7万元,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1980年生产14090根,有2000多根因质量问题,外贸部门拒收,运至郑州降价处理。1981年停产。
汝南县乡镇企业还生产有手扶拖拉机磨擦片离合器、吸膜式水泵、木工带锯机、木工锯条等产品。但都因产品简单粗糙,销路不好,或很快停产,或低产量维持,效益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