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病虫防治
第三节 病虫防治

  建国前,由于当局不重视对树木病虫害防治,加上防治知识缺乏,林木生病时基本没加以防治。1949年后,人民政府号召群众采取药物防治、人工扑打等措施进行防治。到70年代,对果树、苗圃定期喷打药物。由于防疫、测报工作及生物防治措施开展的还不够,林木病虫害时有发生。
  一 刺槐蚜虫
  又名豆蚜,为害刺槐时,及时喷洒40%乐果乳剂2000倍液,也可用螵虫、草蛉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二 杨黄卷叶螟
  分布全县各地,为害杨树、柳树苗木及幼树嫩稍,每年发生四代,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裂缝中结茧越冬。幼虫初孵时,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乙硫蛉15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也可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
  三 大袋蛾
  又名布袋虫,为害泡桐、杨、柳、刺槐等树木,县各地均有分布,一年一代,幼虫在袋内越冬。可用人工摘虫袋消灭幼虫,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根据害虫多少,增加或减少药量。
  四 榆兰金花虫
  群众称"榆虱子"。主要为害榆树。榆兰金花虫抗药性差,而且世代整齐,防治较容易。5月中旬可振落扑杀成虫;6月上旬,可人工消灭群居幼虫;用乐果原液在树干上环涂,或用呋喃丹在树周环施等,防治此虫效果都很好。也司用异色螵虫、白疆菌等生物防治。
  五 泡桐丛枝病
  也称扫帚病,桐疯病。其病源是类菌质体。防治方法是注射盐酸、四环素或土霉素;选择无病种根,改革育苗方法;温水浸根;环割病枝;反复修除病枝。
  六 毛白杨锈病
  是毛白杨苗木的主要病害。全县各地或轻或重均有发生。为害毛白杨幼叶、嫩稍和芽。病源为锈菌引起,老枝老叶不易生病,1~4年生苗木较易传染。在4月下旬,喷稀释波多尔液1~2次,保护新稍;5至9月病盛期喷波美0.2~0.5度硫石合剂或0.3~0.4%氯基苯磺酸纳,或萎锈灵(25%可湿粉剂)200~400倍液。药液中混入0.5~0.1%洗衣粉可增加药效。
  七 泡桐炭疽病
  为害多种泡桐,是苗木主要病害。防治方法是用温床塑料薄膜育苗和小苗移载可减少病害发生。育苗地要远离大桐树和丛枝病株;5~6月喷1:2:150~2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D0倍液或喷50%菌特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