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姓氏构成
第五节 姓氏构成

  一、渊源

  泌阳境内各姓不少是从外地迁入的。据部分族谱考证,李姓于唐代由陇(今甘肃)迁入定居繁衍,后成大姓。曹姓于元至正年问,由山西洪洞县迁入象河上曹、下曹一带,始祖为景川候。焦姓原籍弘农(今河南灵宝),明初迁叶县、泌阳,其迁泌者居泌水南草店或县城。陈姓始祖广道,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从湖北麻城游学至泌阳城北坡山街定居,其后裔散居在陈楼、高邑、沙河店等地。韩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泌阳县沙河店,后发展为大户。吴姓是在明嘉靖年间从江西南昌迁至泌阳城东大吴庄一带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赊湾王姓原籍南阳,明末为避战乱,迁至泌阳。官庄街王姓,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福建泉州迁入泌阳,现散居官庄街附近村庄。程姓始祖系河南伊川人,其二十二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山东迁居今高店乡程店,散居于下二门、九门岗等村。欧阳姓原籍湖北应山县,系苗族,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至泌阳,一支定居牛蹄,一支定居大路庄附近下马山。建国后,外籍人在泌阳工作,其亲属随同来泌阳定居,增加姓氏颇多。

二、发展

明代中叶,境内焦、陈、吴、李、邱5姓人口为多。清初,吕、张、赵、马、侯5姓人口发展较快。时称为泌阳十大姓。焦姓聚居县城和城南草店,散居官庄、陈庄、贾楼等处。陈姓以板桥、高邑和官庄乡的陈楼为聚居点。吴姓多居高邑、马谷田、沙河店北部和县城附近。李姓聚居县城西北古城寨和二仙庙等村,散居官庄、高店、双庙等地。邱姓聚居饶良街及附近村庄。吕姓聚居双庙、赊湾一带。张姓遍及全县各地,以官庄、杨集、板桥、下碑寺等处居多。赵姓居马谷田、春水、老河等地。马姓分布于县城和铜山附近。侯姓以桃花店、付庄、官庄、赊湾等地较集中。民国年间,饶良的薛姓、赊湾的王姓及沙河店附近的崔、韩、晁等姓人口迅速增加,成为境内知名大户。
  建国后,各姓人口兴衰不同,据1987年对马谷田.双庙街、花园、象河、郭集、下碑寺、黄山口7乡调查统计,共358姓(其中单姓357个,复姓1个),198 163人,人口最多的是王、张、李、刘4姓。其中王姓19730人,占7乡总人口的995%;张姓14332人,占7乡总人口的723%;50009999人的是赵、陈、杨、郭、曹5姓。10004999人的是候、吕、孙、吴、冯、马、徐、韩、高、贾、禹、董、魏、龚、白、纪、宋、朱、彭、党、丁、余、江、焦、崔、苗、苏、胡、康29姓。千人以下的320姓。 

  三、姓氏录

   据1987年统计,全县现有姓氏409个,其中复姓1个,以笔碗为序排列如下:

  丁、卜、刁、几、刀、门、卫、万、于、习、马、山、干、土、凡、引、尤、方、元、卞、文、丰、支、化、牛、王、尹、毛、邓、仇、韦、戈、井、毋、车、巴、孔、仁、区、扎、甘、圣、代、布、艾、占、兰、白、冉、卢、叶、石、边、龙、史、申、左、田、玉、宁、付、司、业、邙、冯、皮、平、包、仝、召、闪、尼、节、古、功、乐、弘、孙、邬、师、刘、仲、许、吕、向、毕、吉、伍、米、纪、任、买、池、齐、阮、关、曲、朱、全、安、庄、汲、乔、邢、祁、巩、华、成、过、阴、年、江、尧、红、同、伊、旭、束、陈、李、录、杜、肜、寿、园、豆、应、陆、时、狄、近、抗、肖、闵、辛、邱、佟、邴、秀、冷、苏、沈、巫、谷、吴、邹、严、宋、何、芮、余、连、汤、汪、邵、花、张、邰、步、别、佐、余、赤、芦、芳、附、孟、苟、罗、季、茅、庞、和、国、尚、周、岳、屈、法、易、金、卓、单、房、苑、林、官、郑、范、昌、苗、杨、郁、降、固、青、咎、奇、佳、宜、宗、郎、知、欧、武、施、柳、俞、荀、贺、骆、段、查、柯、茹、闻、洪、洼、省、祝、宣、禹、郜、信、荆、恒、郗、俭、胡、胜、将、勇、蒒、柏、春、彦、美、钟、晏、重、费、郝、项、荣、封、娄、冠、姚、侯、姜、赵、南、闽、钞、夏、倪、席、郭、秦、爱、耿、诸、贾、桩、晁、栾、顾、桃、晋、桂、造、钱、桑、柴、徐、海、袁.莫、党、姬、殷、高、奚、唐、凌、陶、涂、栗、班、铁、聂、都、寇、展、粉、逯、随、戚、萧、巢、龚、梅、盖、符、黄、盛、铜、阎、崔、梁、常、曹、商、章、康、雪、屠、隋、庸、尉、银、培、鄂、菊、菖、鸿、游、葵、惠、傲、葛、程、湛、彭、景、舒、温、喻、董、粟、傅、蒋、曾、鲁、韩、谢、焦、强、童、滑、裕、黑、斑、普、富、联、稀、储、褚、鲍、裘、路、勤、解、靳、詹、楚、廉、窦、雷、蒲、甄、蓝、满、简、慎、睢、鄢、雍、暴、赛、蔡、臧、滕、察、裴、赫、翟、谭、熊、廖、管、鲜、蔺、黎、潘、樊、墨、燕、冀、薛、霍、薄、穆、鞠、戴、瞿、魏、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