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中药材种植与采制历史悠久,近百年来发展更快。清光绪年间,五里店、明港、游河、平昌关等大集镇中药材购销交易繁茂,从事经营者达16家、84人,拥有资金20万元(银元)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城内"赵仁义药房"、明港"王义和眼药店"、游河"陈仁和药号"。30年代,全县各大集镇皆设有西医诊所。县城内专司西药批发的"五州"、"大同"、"大华"三大药房相继开业。40年代全县各集镇中药铺、店、堂达117家,治病兼营西药的医院、诊所有13家。
建国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药品收购、批发及零售机构,严格执行药价管理和质量检验,积极采制并有计划地引种、培植部分优良药种,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外调出售,从1961~1985年,境内中西药外销金额达645.1万元。
第一节 中 药
【种类】 经普查,全县天然动物类、植物类、矿类、菌类等中药材达1700余种,常用药达500种以上。最著名的为桔梗,质地好,有"申参"之誉;其次苍术、射干、贝母、鳖甲、细辛、木瓜、五加皮、南沙参、猫爪草、地丁、赤芍、白芍、柴胡、南星、半夏、百合、香附子、天麻等较名贵,产量亦高。本县先后引进培植外地优良药材23种,成功的有人参、三七、白附子、白芷、元胡、牡丹皮、生地、黄连、白术、川贝、茯苓、麦冬、红枝子、山芋肉、贝壳、冬花、厚朴、獐(麝)、黄柏、梅花鹿等20个品种。
【中药材生产】 本县是河南省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1968年,县内开展野生变家种和南药北植、北药南移工作,先后培育了以桔梗、二花、人参、三七、天麻为主的64种中药材。1972~1982年间,全民和集体药场发展到110个,平均年种药面积3900亩以上。县办药场还试养了獐,鹿等借以取麝取茸,在有关医院、制药厂协助下,自1956~1980年,先后发掘出猫爪草、八角枫、热参、千里光、紫株止血草、罗布麻叶等新药材133种。罗布麻叶、热参、千里光等,已由国家制药厂分别制成片、针剂,受到用户好评;猫爪草是治疗淋巴结核良药,1957~1983年,共销往国内外3万多斤。
【地道药材选介】
一、桔梗。根入药,性平、味苦辛,有宜肺、散寒、祛痰、排脓之功能。本县桔梗,体长肥大,粗细匀称,质坚色白,内有菊花心,索有"申参"之盛誉。李家寨、谭家河、东双河、十三里桥、董家河一带分布广、品质佳。东双河雷山村药农曾挖得一棵重550克。1956年全县收购量达30万斤。近年来,产销失平,产量低,收采量下降。虽有家种,但药用不及野生。
二,苍术。均系野生,属菊花科植物,以根茎入药,主要分布于游河、吴家店等浅山区乡,其特点是质坚实,断面为白色或灰白色,多有"砂"般油点,香气浓郁,微甘而苦,有健脾、燥温、解郁、辟秽之功能。每年春秋两季采集,年产量约10万斤以上。但因价格偏低,药农多不愿采挖,每年收购量只有一二万斤。
三、猫爪草。本县特产,治疗淋巴结核(俗称老鼠疮)疗效最好。经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检定,含糖16%、含油2%,还含有大量的淀粉、植物硷。本品对肌体无毒性影响,对中枢神经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958年被列为国家医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猫爪草均系野生,近年来资源遭破坏,年均收购量在5000斤左右。
四、蜈蚣。均为野生,多产于谭家河、浉河港、董家河、彭家湾等乡的深山区及丘陵地带。其特点是,体肥大、略扁平,背部呈绿色,有光亮,并有两条突起棱线,腹部呈棕黄色、皱缩,闻之微腥且有特殊刺鼻臭气者为佳品;有解毒、祛风、镇痉之作用。宜在清明节前后捕捉。1956年,仅谭家河一地就收购40万条。为保护生态平衡,采取限量收购办法,只保证本县药用需要,不再外调。近年来,全县年均收购量15万条左右。
【县药场简介】 1969年4月1日,县药场建于谭家河大庙畈西7公里处火烧寺山的密林谷地中,时有房16间,职工64人,分设种植、农业、后勤等班组,当年引种白术、百合、贝母、白芍、玄胡、牡丹、党参等药材。种植面积百余亩。1971年垦荒200余亩,又引种三七、云木香、杜仲、黄柏、栀子、喜树等药材。1973年增设试验组,开展养獐取麝、养鹿取茸、培植天麻等试验项目,经费由上级拨给。1976年,设制剂室,主要生产柴胡、鱼腥草针剂。1981年后,由于部分职工相继调离,种植药材品种所剩无几,仅天麻有所发展,年收百余斤。
【赵仁义药房简介】 赵仁义,原名赵荣华,江西省南昌市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罗山周党迁入本县城(现信阳市胜利路三中对面),始办赵仁义药房。极盛时期,从业达60余人,内设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看病、帐房等机构。经营中药材千余种及自制各种膏、丹,丸、散、药酒等,品种齐全。其中草药炮制、包装极其考究,每付中药盒内均附有药品性能及使用说明书。
中草药除收购部分本地药材外,还从禹县、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采购,并在武汉设有"办事处"。民国9年(1920年),药房始兼营西药,主要有针剂、片粉剂和卫生器械。赵仁义药房品种多,质量高,接待热情,竞争力较强,外地客商纷纷来此订货,最高日售额达500银元,为当时境内医药企业之首。
民国27年(1938年),药房遭日军毁坏,店员多逃亡。至1949年,仅剩两个伙计和几间残房。后药房迁至民权路(现市医药一部),改名为"赵仁义营业部"。1956年2月,"营业部"合并到中药材商店,资产仅有2000元。
【王义和眼药店简介】 王义和眼药源于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义和堂"。清康熙年间,"义和堂"迁河南郾城,王氏独售眼药,即名"王义和眼药"。清末民国初,王氏来到明港南街(今镇招待所附近)开设"王义和眼药店"。不久,王氏兄弟分堂立号,竟相发展,先后办起"义和正"、"义和元"、"义和兴"、"义和顺"等药店。
30年代初期,为王氏眼药店鼎盛时期。仅义和正一家就设有中西药房,店员近20人,另请医生1人作医疗顾问。眼药有紫金锭、拨云散、清凉散3种,每年制成30万锭左右,行销豫、鄂、晋、陕、皖、苏以至京、沪等地。30年代末,"沃古林"等眼药迅速发展,广为使用,而王义和眼药制作繁难,秘不外宣,又缺乏创新,各眼药店相继倒闭。建国前夕,仅剩下义和正一家开业,1953年,义和正纳入公私合营,其资产、人员转入明港医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