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成人教育

  民国7年(1918年),境内在县城建民众教育馆1处。民国13年(1924年),城内复建平民学校两处。次年,共产党人高竣宇、周性初、王伯鲁等在陈家庙、青石桥、谭家河、东双河、柳林、王店、四望山等地先后办起了平民学校和夜校多所。民国29年(1940年)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内抗日民主政权以妇救会、农救会、地方武装团体为主体,积极举办夜校,开展扫除文盲活动。
  建国后,境内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开办了职工教育、扫盲学校、农民技术教育、中师函授、高师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学校,并由临时性、季节性教育逐步转变为长期性、系统性正规教育,为提高全县人民文化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村扫盲】 农村扫盲活动,始于1949年冬。各区乡镇以完小、乡小、农会办公室为依托,以小学教师为扫盲骨干,积极开办农民识字夜校、冬学、民校等。教材由教师自编。1950年,全县有冬学2176处,农民学员4.78万人。1951年部分冬学逐步转为常年民校。各乡村自筹校舍聘任教师,一般教师月薪为大米20斤左右。开设语文、数学、常识等课。常年民校全年上课为250次,约500个学时。多数乡村仍为冬学夏散,全年上课约200学时。1952年县政府成立扫盲委员会,县长兼任扫盲委员会主任,文教科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配专职扫盲干部4人左右,各区由区委负责,设兼职校长1人。是年,全县培训辅导教师216人。1953年,农村扫盲活动大力开展,全县参加扫盲学习2万余人。摘去文盲帽子1.86万人。1954年元月,县政府将乡以上文盲千部1000余人集中于游河乡孔畈村,分4批进行文化学习,要求每人识两千以上常用字,同时能写便条和300字左右的短文。扫盲教师享受完小校长待遇、辅导员享受完小教师待遇。1955年冬,各村分别建扫盲班、高小班。全县扫盲1万人,达到小学毕业程度者3250人。1956年元月,全县在洋河区黄院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7月总结交流经验;8月组织检查。是年,巩固扫盲成绩为8.4万人,脱盲毕业3.2万人,达到高小文化水平者4000余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者300余人。1957年,开办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民校。有7.5万人入学,开设时事、军事、乡土教材等课程。是年,脱盲1.7万人。1958年,县组织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4万人,采取学校包社、教师包队、学生包人的方法进行"突击扫盲"。当年上报扫除青壮年文盲11.42万人,等于前8年扫盲的3倍。据核实,其中有4.44万人不合格。1962~1963年,县号召办业余夜校。1964年坚持开展扫盲活动和办耕读小学(每生产队1所)一起抓,教师白天教耕读小学,夜晚教扫盲班。1965年县采用"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方法办农民扫盲班。"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中断。1978年恢复扫盲业余教育,县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全县各乡配备专职干部25人,印发工农识字课本。1981年各乡村部分扫盲班增设农业技术知识课,入学学员达4057人。1982年新办脱产扫盲班131班,学员3051人,业余小学116班,学员2228人。1984年,省组织检查组对9个乡农民教育进行抽查,在抽查的3947个半文盲、文盲农民中脱盲合格的3039人,合格率占86%,基本上达到无文盲县的标准。受到省、地区的表扬和鼓励。1985年,全县开展评比,农民教育先进乡有董家河、游河、谭家河、五里店4个乡。平昌关乡刘集大队学校民办教师结合生产,自编教材开展扫盲活动,坚持8年不间断。全村脱盲500人。1985年,被评为全区农村扫盲先进单位。明港镇韩场夏玉田坚持6年如一日扫盲397人,送小学毕业生50人,被评为省"农民教育模范"。 
  【职工教育】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由县工农教育委员会负责,对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1968~1979年间初中、高中毕业的职工、干部,进行了文化课补习,考试合格者,由县颁发合格证书。此项工作,由各局委、厂矿自行筹办或联合举办夜校,聘请教师,筹措经费。明港、平桥两镇利用全日制中学附设高,初中夜晚补习班。全县共21班,学员4094人。1982~1985年,地区组织初中统考4次,全县有3483人取得了语文、数学合格证,占应补对象的87.5%。县粮食局、商业局、供销社、化肥厂被评为先进单位。1984年开始平桥、明港两镇职工、干部又转入高中文化补课。
  成人教育学校简介:
  一、粮食系统职工文化补课学校。1978年创办于李家寨。至1985年,培训15期,受训人员894人,文化补课282人,培训技术人员223人。
  二、县供销社职工文化补课学校。1984年创办于东双河街。曾举办业务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900余人,青工文化补课722人,全部获得合格证书。1984~1985年连续被评为县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三、信阳县卫生学校。1974年2月创办于明港大胡庄。主要培训大队"赤脚医生"及厂矿医务人员,到1983年共办15期,培训2564人。开设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妇幼、防疫、护理、化验、X光、药剂等科目。
  四、商业系统职工文化补习学校。1983年创办于信阳城南三里店。开设语文、数学、企业管理、财务知识等课程.每期招收50人,培训3个月,共办10期。1985年7月停办。
  五、平桥裁剪学校。1981年3月,候金荣、王守枝夫妇2人为发展第三产业,帮助群众治穷致富,经县经联社批准开办私立裁剪培训学校。已办23期,毕业学员1515人,其中有残废人员72人,候金荣夫妇曾多次被评为出席县、地区的先进工作者。
  【农业技术培训学校】 1968年创办于明港镇西二十五里岗。1970年改为茶叶学校。1976年县农科所在明港公社邹庄开办一所"农民技术学校"。开设农作物栽培、遗传选种、植物保护等学科。1981年县成立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信阳县分校。招生对象是工人、干部、城镇待业知识青年。坚持以自学为主,定期辅导。统一看、听录像、录音,开设化学基础、土壤肥料、植物及植物生理、遗传育种、农作物栽培、农作物病虫害、农业气象、农村经济及管理等课程。学制3年。期终全国统考,合格者发给中专毕业证书,至1985年共毕业115人。
  1985年全县各乡镇开办乡级农民技术学校,做到有教师、教室、有领导负责、有经费,县教育局按照各乡办校规模配发桌凳。1970~1985年共开办水稻技术培训班216期,训练农村技术骨干1万余人。
  【电视、函大教育】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信阳县电大班创办于1982年9月,收中文专业1班,59人,学员是在职干部、职工。1985年毕业39人。同年秋,招第二届学员65人。
  中师函授由全省统编教材,境内于1979年开办。开设语文、数学两课。1980、1981两年招收学员1600人,由教师进修学校专职教师当面授课,乡镇专职教师加以辅导。1982年对进修学校进行整顿,严格了学习纪律和考试制度,1985年逐步趋于正规化、制度化。专科函授始于1981年,由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招收学员,学制3年。开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科,本县学员由县函授站专科教师辅导。共毕业133人。本科函授始于1956年,开封师范学院开文科,招收中学语文,历史教师,新乡师院开数学专业,招收中学数学教师。60年代初,基本停办。1978年恢复本科函授,仍由开封师院(后为河南大学)开语文、政治两个专业,3月在本县招收百余人,7年后共毕业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