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嫁
男女婚姻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习惯是儿女在几岁、十几岁(或襁褓之中)时就定亲,称"娃娃媒"。也有指腹为婚的。婚事先由男方托人说合,谓之"求婚";请算命先生卜卦名叫"合八字";媒人传递彩礼,过庚帖名叫"下书子";女方回柬名叫"允帖"。订亲后不能更改,遇红、白大典互相往来。男可招赘女家,谓之"倒扎门";女可送小媳妇(未婚)。谓"童养媳"。男女到了十七、八岁,由双方父母选择吉日成亲。婚前,双方说定彩礼,成亲头天晚上,要由男方去轿接,名曰"接亲",轿门上要挂6斤猪肉,谓之"离娘肉"。(淮南习惯。淮北是在回门时送"离娘肉")女方亲朋到女家送礼,俗称"添箱"。成亲当天早饭后,新娘身着古装,头顶褡头,以避煞星之邪;打伞放炮,笙吹细乐,由娘家请头面人物送到男家,谓之"送亲";新郎待宾客,鼓乐迎接谓之"迎亲";轿到男家时,公婆闭门不开,谓之"憋性";新人见面时,先拜天地,次拜父母,再夫妻交拜;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开褡头,谓之"挑褡头";然后互换裤带或手帕,谓之"连心"。婚礼仪式穷家简单。富家堂皇。
喜房又称"洞房"。先由两个儿孙满堂的妇女铺床,并在床上放置萝卜和大坯,象征多子多孙。下午,新娘"开脸","上坟"、"走状元桥","拜灶"。天黑时,新郎新娘给长辈叩头,名曰"拜家堂"。夜晚喝花桌酒,谓之"闹房"。酒宴开始,夫妻先饮交心酒,谓之"合卺杯"。第六天,由娘家哥或弟带轿来接,名为"回门",又叫"走娘家"。临走时,新娘带糖果十包,馍一筐,谓之"带气疙瘩"。过四天,用轿接回,婚礼结束。
沿淮船民、渔民的男婚女嫁和陆地上稍有不同,成婚时,男方摆个小划子,婚礼置于船头,送到女方船上,迎娶时,女方将男方聘礼和女方赔送的嫁妆都放到小划头上,连人一齐送到男方船上。男方迎亲,派男亲戚一人,划子橹上拴两条红绸布,新娘到新郎船上后,客人争要两条红绸(用以给小孩避邪)。
新中国建立后,《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买卖婚姻。此后,在婚嫁上一般都比较简单。五十年代中期,花轿已濒绝迹、还出现了不少恋爱结合,喜事新办的动人典型,但七十年代后,结婚要彩礼、讲排场的不良风气又有抬头,个别地方又出现用花轿接新娘的现象。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勤俭办婚事,提倡树新风,举办热烈、隆重、俭朴的集体婚礼,很受青年欢迎。
二、丧葬
每逢丧葬,穷富仪式不一,一般父母年到五、六十岁时,儿女就给老人置力棺木,寿衣,准备后事。人亡后,烧断气纸和魂轿,孝子、媳、女大哭送别。门上贴黄表纸,捂住门神眼,防亡人出入不便。请风水先生看棺地及何时出魂煞,名为"出殃"。出棺前三天,孝子、媳、女每天到管社之庙送饭三次,谓之"报庙送饧"。三日内,三亲六眷都到庙内哭别,谓之"送行"。富豪人家,请坛舆,扎金山。银山、楼宅、佣人,烧在坟地供亡人使用;念经三日,谓之"做斋",设堂祭、破狱,超度亡人升天。穷人则一切从简。孝子、媳、女忌洗脸,洗澡,孝子不穿鞋、不吃油,防亡人上双合山奈何桥路滑。穿好寿衣存殓后,用白线量准棺的前后中心点,以中心点为准,前后扯一中线,用一铜钱悬其下,以钱对准亡人的口鼻为准,调整好亡人在棺内的位置叫做"分金",整个过程叫"入殓"。盖棺后装一罐糯米饭,盖一馍,谓之"裕禄罐子"。装时,孝子、媳、女边吃边撒,出嫁女往外撒,名为"抢财"。临出棺,将棺盖打开,娘家人及至亲友好再看一次,谓之"会面"。然后盖好奁封,准备抬葬,孝子头顶"老盆",身束麻衣,怀抱灵牌,脚穿草鞋,由坛舆发,谓之"出殡"。出殡时孝子头束白布,搭在棺头上,名为"拽纤"。孝媳、女头带白布,身束麻套,三亲六眷、哭送,名曰"送葬"。棺至坟地,顺坑跑三圈名叫"穴茔"。孝子先在坑内睡半小时,谓之"暖坑"。坑内撒上五谷杂粮,谓之"大吉"。棺移坑内,坛舆设木橛,定山向名为"调向"。棺入土后,三天内,每晚上坟一次,并烧火一堆,谓之"园火";七天上坟一次,名为"烧七";共烧五次,渭之"烧五七";百日烧纸一堆,谓之"百日园火";亡人一年,烧纸包坟,名为"周年"。
亡人出煞,即出殃。出殃时屋内忌人,防殃打死。出殃前,先在檐下竖一竹竿,上挂一锣,将亡人铺草用石压紧,以防殃动,出后才搬掉石头。亡魂顺竿上天,出了殃才废除禁忌。孝子不过百天不准理发。头三年不贴红对联,首年贴黄,二年贴蓝,过了三年才能贴红的。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破除了一些丧葬旧俗,反对封建迷信活动。1962年,本县在城关北岗建立公墓。1982年,县国营农场划出30亩地建立第二处公墓。农村乡、村也都普遍建立了公墓。同时,加强了殡葬改革的宣传和教育,并提倡不留坟头或留小坟头,反对铺张浪费。
三、生育
建国前,富户生男婴张灯结彩,火摆宴席。穷人亦以生男为喜,生女则不声张。孕妇产后一月内,不准到别人家走动,自己的娘家也不例外。违反了,说是扑了家神,要给别人家打醮。建国后,封建思想残余不断得到肃清,无论生男生女,总是在婴儿出生后三四天由男家派人去女方娘家报喜,临去时需带鸡蛋、糖果之类,若是男珑,还需带一只公鸡;若是女孩,还需带一只母鸡。报喜后,女方娘家及其亲属分别带上油条、馓子、鸡蛋、糖果等礼物,送往产妇家。临回时,产妇家将送来的礼物留下一半,下一半仍让来人带回。满月后,产妇和孩子一起回娘家住上十天半月,称为"走满月"。
四、吃面
吃面就是给孩子认干爹干妈。这种形式在建国前流行甚广,其具体做法是:婴儿满月时,邻居带上一挂鞭炮,到生孩子的人家门口燃放,并留下吃顿饭。事隔几日再补吃面条。饭后,拿一空碗或空盘放在桌上,每个参加吃面的人都要掏钱放于碗中或盘中,多少不限,然后再由另外一个人将小孩抱出任意交给一个人,此人便成为孩子的干爹,待大家公认后,干爹还须再给孩子钱,作为见面礼,亦称"辫锁"。最后干爹家还必须送筐,吃面才算结束。生男孩请客也叫吃面。
五、祝寿
旧时,人到六十岁(亦有五十岁的)便可称"寿",从六十岁开始,逢十岁便祝寿。祝寿时张灯结彩,挂寿幛联,供奉寿星纸,邀约亲友,设宴招待。席上放两只碗,内有长春花,柏枝,宾客加面于花、柏碗中,谓之"添寿",以此向主人祝贺长寿。祝寿时,客人还须携带寿礼。此举乃富人所为,穷人则简单得多或无力操办。建国后,祝寿旧习已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