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庄党支部
1923年中共地下党员江梦霞在张庄玉善义学任教,并向师生传播革命思想。同年,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中的方亚伯、徐自强分别考入开封美专和信阳省立三师,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经常给母校寄发进步书籍,让母校师生秘密传阅,为张庄党支部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1926年年底,方亚伯、徐自强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张庄集(现淮滨县张庄乡),联络进步知识青年,组织读书会,阅读鲁迅、蒋光慈、瞿秋白、肖楚女、恽代英等人的进步书籍,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建党活动,先后发展刘杰甫、吴砚农、樊庭臣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张庄集支部建立,受潢川县地下党组织领导。方亚伯任支部书记,徐自强、樊庭臣为支部委员。他们分别深入到教育界、商业界、文艺界秘密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亚伯还担任固始县农协主任、少共县委书记。1927年8月,白色恐怖笼罩息淮地区,国民党固始县政府先后查封了固始县"五卅惨案办公室"和固始县农民协会。方亚伯、徐自强奉党的指示撤回张庄。1928年初,张庄一带土匪蜂起,樊庭臣在避匪渡淮时,不幸淹死,方亚伯见环境恶劣无法存身,遂离开了党组织,张庄党组织停止活动。
二、息新县委
1933年9月,皖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林成涛(又名钱梦起)在郑小庄(现属赵集乡)主持召开了息县、新蔡两县的县、区级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合并两县县委,成立中共息新县委员会,由刘四任县委书记,林成涛兼任组织部长,管守民任宣传部长,崔华楼任军事部长,刘英才任团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黄胡店的高台庙。会议确定县委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息新地区的党组织,依靠党团员,建立赤色村庄,恢复游击队,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息新县委成立后,先后恢复建立了临河店、黄胡店、麻里店、桃花店、关津、孙台、临泉七个区委和潢川一个直属支部,发展党团员近千人。黄胡店周围的陈空桥、小陈庄、大孙庄、小韩庄等10余个村庄都出现了革命活动的高潮,形成了一片红色区域。同时,在县委领导下,成立了息新红军游击队,以麻里店为中心,开展了打土豪、分粮食、杀恶霸、除奸匪等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政权。
三、豫东南地委
1940年夏,豫皖苏边区党委决定,撤销潢川中心县委和皖北特委,分别成立豫东南地委和皖北地委,吴皓任特派员,统一联系两地委的工作。豫东南地委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立煌(现金寨县)、经扶(现新县)、霍丘八县,由李其祥任地委书记,王宇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杨训士任宣传部长。1941年2月,豫东南地委机关由潢川迁往仙庄集(现淮滨张庄乡)李其祥及大部分工作人员,以至德中学和仙庄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地委依靠张庄党支部和进步人士,掌握两所学校,采取合法的或秘密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唤起民众觉悟,激励革命斗志,扩大党的影响,在豫东南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豫皖边地委
1941年6月根据华中局指示,豫东南、皖北两地委合并为豫皖边地委,吴皓任地委书记,李轩任组织部长,王宇任宣传部长,地委机关设在张庄集西头的三教堂。
为了使党的工作能够在白区坚持下去,由地委出资,徐自强、吴砚农出面,筹建"强农油饼行",作为地委机关的地下联络站。吴皓化名康健生任"账房先生",人称"康先"。豫皖边地委通过张庄党支部和淮河工委,加强了地委与周围地下党员的联系,形成了秘密联络网。
地委依靠"强农油饼行"联络点,联系和领导南到麻城、东至立煌、北达阜阳这一广大地区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同时在淮滨地域恢复建立了乌龙集、台头、谷堆三个党支部,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引导群众开展打盐卡及抗丁、抗粮、抗苛捐杂税等斗争,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1942年5月,地委撤离张庄集,转移到鄂隙边区革命根据地。
五、淮河工委
1941年6月,活动在豫皖苏区的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的洪泽湖一带坚持抗日斗争,豫皖边地区党组织与四师党委失掉联系。为建立由淮河直达洪泽湖地区的交通线,豫皖边地委决定:在张庄集对岸的渡口成立"淮河工作委员会",由阮崇山任书记,胡亮等任委员。淮河工委以一只渔船、儿张渔网作掩护,在沿淮船民中开展工作,发展党组织,建立秘密联络点,直接给豫皖边地委传送情报。1942年5月,淮河工委因豫皖边地委撤离而停止活动。
六、乌龙集区委
1938年11月,中共息县东乡支部在乌龙集成立,周孟策担任支部书记。1939年3月,潢川中心县委决定:撤销息县东乡支部。成立中共乌龙集区委员会,直属潢川中心县委领导。并确定区委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宣传持久战;发展农村党员,建立农村党组织。5月,区委以乌龙集小学为重点开展活动,先后在淮河沿线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9月,周孟策调往固始,岳靖宇接任区委书记。不久,岳即被捕。1940年1月,上级党组织调张跃东(又名钱瑚)接任。6月底,张跃东去豫皖苏区党校学习,任行涛代理区委书记。1943年3月,因形势不断恶化,任行涛等先后撤到鄂豫皖边区,乌龙集区委亦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