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乡
来龙乡

  来龙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1公里,面积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耕地面积4.99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5.1%。乡治所来龙集距县城18公里,坐落在潢踅公路上。地势西高东低,坡度为30。,属淮、潢两河交汇地带。境内塘湖密布,沟渠交错,41公里长的淮、潢河大堤将乡境分为堤内、堤外两部分。东半部是淮、潢冲积平原,低洼易涝;西半部是岗岭地带,水土流失严重。
  清末民初,乡境为龙港里、凤凰里所辖。民国19年(1930年)隶属第七区,民国31年后分属全兴、江淮、兴湾3个乡。建国初属三区,区治所设踅子镇。1956年撤区设中心乡,来龙境地归踅子、淮凤和新里集中心乡。1958年置来龙人民公社,治所设在来龙集,11月改为管理区,1960年10月取消管理区,恢复来龙公社,辖21个生产大队。1977年划出3个大队归属牛岗公社。1983年改乡,下辖19个行政村,次年分出6个村归属踅子镇。1986年辖来龙、双湖、府庙、王寨、夹塘埂、杨双楼、龙港、胡棚、刘小集、谷洼、时大营、明星、淮凤13个行政村,252个村民组,629个自然村和4个集镇,3.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
  农业 来龙乡两面濒河,一面靠坡,河湾地域(占总面积的50%)常遭洪水袭击,为县重水灾乡镇之一。建国前水利失修,河湾常涝,坡岗多旱,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流传有“夏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十年九不收,年年闹饥荒”的民谣。1950年筑成淮、潢防洪大堤48.5公里,其中来龙乡境内16公里。1969——1974年,沿大堤扩建、新建12处涵洞,挖通12条排涝干渠,总长27.6公里。之后,开挖夹塘、府庙小型水库两座,既可保持降雨200毫米不涝,又可抗旱浇灌。1977年兴修来龙圩区工程,改造湖堰塘坝,并结合杨围子电灌站开挖两条长达1.39万米的灌渠。1986年全乡库塘湖堰的总蓄水量2120.1万立方米,基本形成抗旱防涝的排灌体系。粮食总产2239.5万公斤。
  乡村企业 建国前,仅有零散的个俸5坊(酒、油、豆腐、挂面、粉条)4匠(木、铁、泥、篾),从事手工业生产。1958年兴办渔场、瓦厂、铁木社和粮油加工厂。1986年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砖瓦厂,总产值51.9万元(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机厂有干部职工54人,固定资产21万元;砖瓦厂有22门轮窑1座,干部职工182人,年创利16万元,上交税金2万元。全乡四级企业总产值为272.2万元。
  教育 清末民初,辖地中途店、来龙集、刘小集、府君庙等处有80余馆私塾。192l——1923年相继在中途店和郑家店创办两所小学,1939年秋建潢川县立第四区中心小学。1940年全乡有中心小学3所,保国民小学19所,共35个班,学生1209人。1945年后有小学9所。1958年创建全日制中学1所。翌年秋增建完小1所,1963年全公社普遍开办简易小学。1965年有中学1所,小学17所,简易小学30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7%。1986年全乡有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学13所,共130个班,在校学生5856人,教师33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1.9%。1980年开始集资办学,淮风、夹塘、明星等村均集资5万元以上,先后新建和扩建砖瓦结构校舍854间。1982年、1983年该乡连续被评为县改善办学条件的先进单位。1984年乡集资13万元,国家拨款13万元,为乡完中修建1幢3层72间的教学楼。
  文化 1952年成立文化站。1971年公社建电影队,1973年建立胡棚大队电影队,配两名放映员。1975年在来龙集建电影院1座。后陆续成立双湖、宋大桥等队办电影队,1978年设公社电影二队。1975年又涌现个体电影队1个,农民个体放映点4个。1986年全乡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各1个,村办“青年之家”13个,年购图书3万余册,订阅杂志200多种,报纸3000余份。
  卫生 1956年建踅子、新里集、淮凤集3个联合诊所。1958年将3个联合诊所与踅子健民商店合并,成立来龙公社卫生院。各生产大队均开办联合诊所,生产队配备卫生员。1968年9月,实行合作医疗,全公社共有合作医疗室21个,赤脚医生115人。1980年后合作医疗停办,各行政村成立医疗室或卫生室。1986年乡有卫生院1所,乡村医疗点32个(其中村办9个、乡村医生联办3个、个体20个)。乡卫生院是县重点卫生院之一,有医务人员53人。院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和中医室,有病床50张。外科技术力量较强,1984年成功地做了5例断指再植手术,创全国农村乡级卫生院先例,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凉马台古文化遗址位于夹塘埂小童湾,属于龙山晚期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