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又称安清帮,起源于明代运粮船队。明朝覆灭以后,逐渐形成反清组织。民国时期,清帮逐步蜕变为混迹江湖的流派。在帮成员互讲义气,以祸福同当、济困扶危、帮婚助丧相标榜。青帮各帮口为加强联系,多在茶馆酒店设“码头”(联络点)。青帮成员闯荡江湖,用帮内的动作与暗语相联系,过“码头”时同帮人招待食宿,并赠送路费,如此相沿成俗。
清末民初,潢川有少数人在帮。民国23年(1934年)东北军军长王一哲部驻潢,为联络地方,大开香堂收徒,中下阶层人士纷纷加入。小业主、手工业者为找靠山挡门户,无业游民为找生活出路争相入帮,青帮势力一时遍布城乡。
入帮有严格规定,要三代清白,经不同帮口师父的同辈人(称引进师)介绍,自己投帖会师(称本命师),并附上押帖费若干元。后由本命师摆小香堂,供翁(雍)、钱(坚)、潘(清)三祖牌位,门外供小爷(陈四)牌位,由两帮(本命师、引进师)人参加,开香堂行礼,帮里称“孝祖”。投师者先朝祖,次拜师,再拜“小老大”(先进山门的同辈弟兄),才成为本命师的门生,帮里话叫做“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经过本命师的考验,认为门生可靠,便准许上大香堂。上大香堂必须有三帮(本命师、引进师、传道师)人参加,行礼后传授帮代(三帮九代)、帮规和“海底”(帮内行话),才算“进家”,转为徒弟。帮内以师徒相称,拜师如父,收徒如子。同拜一个师父的徒众,称为“同参”弟兄。
一个人入帮后,在帮内有了地位和威望,才有资格开山门收徒弟。收徒时先要挑选一个能干的徒弟,名为大师兄;关山门时再物色一个得意的徒弟,名叫顶门杠,这两个徒弟合称“龙头风尾”。师父死了称“过方”,如投师者有钱有势,对帮会有利,也可请下一个字辈的人,采取“灵前孝祖”的方式代师收徒,称为“背进来”。
青帮按辈分相传,每一辈有一个字代表,前24辈为“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大通悟学”。民国时期又续后24辈,潢川传了“通、悟、学、万”4辈,“通”字辈称“念二”,意为上22炉香,即22代,余皆类推。
潢川青帮分6个帮口,列为各帮的“通”字辈老头子:江淮泗帮有万聘清、彭耀先(潢川人),杭三帮有阮骏业(潢川人),嘉白帮有冯楚才(商城人),嘉海卫帮有朱华章(湖北人),兴五六帮有冯耀武(汝南人),兴五四帮不详。
解放前,潢川青帮有5000余人,以农、工、商界居多,主要分布在城关、踅子和春河等地。1946年,青帮徒众多数转入红帮,遂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