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机构
建国前,县无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只有商户自已组织的群众团体。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光州商务会,为全省最早的商会之一。旨在“保护商界利益”。民国元年(1912年)7月,重建光州商务会,时有会员31人,次年改为潢川县商务会。1929年建潢川商团。1931年商务会发展为20个同业公会,有434户会员。1948年底为24个同业公会,入会527户。
1950年初,组建潢川县工商联合会,为工商界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只负责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管生产经营。“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86年9月恢复。
1949年2月,潢川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为潢川县历史上的第一个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实施对商业系统的统一领导。1956年8月工商分开,成立潢川商业局。国营专业公司实行归口领导,分级管理。1958年实行政企合一,4月服务局、供销社并入商业局,下设8个经理部,分级管理,分工经营,形成国营商业的“一统天下”。1961年供销社析出,国营各专业公司相继恢复和建立,政企合一改为政企分开。商业局仍作为管理机构。1968年成立商业局斗批改领导小组,同时并入潢川县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站,各专业公司变为仓库,零售为服务组,再次实行政企合一,全县又形成单一的经济成分、单一的流通渠道。1969年撤站,成立潢川县百货公司革命委员会,领导全县的商业。1970年4月恢复商业局,除管理商业外,还负责供销社业务,直到1976年元月,供销社再从商业局分出,商业局又为管理国营商业的职能机构至今。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业务股、财计物价股、保卫储运股、老干部股、纪检组等7个部门,下辖专业公司(厂)9个。
二、计划统计
1952年前,专业公司多为上级专业公司垂直领导,计划统计均由业务部门管理。1953年国营商业计划列入国家计划之内,同时建立了月报、年报统计制度,实行国家对商业的统一领导。各专业公司相继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计划的编制、分配和监督、检查以及月报统计工作,使商品流通置于国家计划的指导之下。1958年商业受“五风”的影响实行大购大销,造成比例失调,计划失去应有的指导作用,统计的水分也越来越大。“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统计管理工作受到冲击,时断时续。粉碎“四人帮”后,计划统计管理工作不断改革,计划编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做到“留有余地”,使“有产可超”;统计报表不仅按时上报,还用图表上墙的方式,及时检查业务进展情况,并实行预测调查的办法,研究问题,写出报告,让职工了解内情,为领导辫好参谋。
国营商业主要商品社会购买力情况:50年代户均60.6元,人均12.3元;60年代户均115.2元,人均23.2元;70年代户均251.6元,人均50.5元;80年代户均393.3元,人均67.2元。
三、财务会计
1952年前,财会工作高度集中,收入全部上交,用款层层上报。1953年逐步由上级专业公司管理转向企业经济核算制,相应地建立起物价、计划、统计、财务、费用、财产、金库等几项管理制度。60年代初期,全面推行清产核资,实行定额管理。“文化大革命”中,财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核算有名无实。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定额管理,1980年建岗位责任制,强调对资金的管理,严格会计报表,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改革开放中市场竞争激烈,国营商业仍较好地完成了财务主要指标。
四、仓储运输
50年代,主要用旧房、民房改作仓库。1959年商业系统有仓库240间5401平方米。60年代各专业公司相继建新库,1969年仓库发展到500间7578.4平方米。70年代进一步扩建.1979年有仓库近千间,面积达1.72万平方米。1986年增至1250间,面积1.91万平方米,比50年代末增长2.5倍。其中石油公司1334.1平方米,交电2363.9平方米,纺织品3724.3平方米,百货4117.8平方米,副食品5463.5平方米,贸易中心687.9平方米。
建国初,商业运输靠人力车和马车,时有专业运输人员4名。1958年购置载重汽车4辆,由于专业归口,汽车移交给交通部门。1979年石油和煤炭两个公司先后建立汽车队,贸易中心和交电、副食品、百货、纺织品等公司相继购置汽车。1986年县国营商业系统有载重汽车14辆、76个吨位,专业人员18名,基本上实现了货物汽运。
附:蜚声楚豫的闻子美企业
闻子美企业是1908年在潢川城关创办的。初仅建一爿商店,经营书籍、药品,继而转向煤油、颜料,进一步发展到与他人合股办银号钱庄、布匹、百货、中药、食盐等商业,并开办毛巾、棉织等工厂。其经营范围从潢川到豫南各县,又扩展到信阳、南阳、驻马店、汉口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还在香港投资经营工商业。
闻氏以一个小商店起家,逐步发展为蜚声楚豫的大企业,经历清末、民国半个世纪长兴不衰。
1894年闻子美携家眷到县城谋生。1908年在教会的扶植下,于南城大巷街开办益智书药局,并与上海五洲药房和商务印书馆拉上关系。闻氏一面和上海建立业务往来,一面深入豫南各地学校、医院签订各种课本和医药器械的预购合同。货源充足,市场广阔,生意兴隆。1911年增置房屋经营煤油、颜料,取名益大,先后招聘帐先(会计)、学徒10多人。
1913年闻氏又与美孚石油公司挂钩,益大遂成为美孚在潢川的经销处,并相继在信阳、光山、息县、罗山、固始、商城建煤油分销(经营)处,进一步垄断了豫南地区的煤油生意。1920年信阳仁大煤油经销处因战乱损失煤油3吨多,但闻氏却向美孚公司谎报110吨,得赔偿损失费9000多元,从中渔利8000元。1921年闻氏与美商在汉口开办的南星颜料厂发展了业务关系。
1924——1927年,闻氏各地生意受战乱影响,经济损失惨重,而在潢川的商店又遭火灾,面临倒闭危险。在窘境中得到汉口南星颜料厂的支持,因而逢凶化吉又恢复经营旧貌。有外商作靠山,闻氏父子于1929年迁居汉口,发展同美商、英商的关系,并买通地方党、政、军、警要员,在香港、上海、驻马店、黄石等地开店经营,而信阳、潢川等地生意,则交给第三代闻继仲、闻继铭主持。抗日战争开始,闻氏举家迁居汉口,豫南各地生意雇人经营。抗战胜利后,闻氏依靠美孚、南星两公司,发展上海、香港和汉口的经营基地,生意依然兴隆。1949年春武汉三镇解放时,闻氏企业在香港、汉口备有颜料行1处,汉口煤油行1处,潢川有商行两处,在豫南各县设分销处10余所,并兼作10多个大企业的股东。
振兴源企业的衰落倒闭
20年代初,湖北人李华轩在潢川北城小东关创办振兴源商店,经营百货,兼营染坊、布行,雇用120多人,日营业额上万银元。并在湖北的汉口、襄樊、黄陂和河南的开封、周口、罗山、固始分设店铺,经营布匹、绸缎等百货,拥有白银数十万两。
如此巨商,却于1936年倒闭,究其原因是
同行嫉妒,军界敲诈。1926年同行商人贿赂潢川驻军任应歧部,以李氏在小东关盖房超越城墙为由,将李华轩“请”到军部,剥去衣服,吊在军马棚。经托人说情,花钱上万银元,又被罚款5万银元。李经此打击后,一蹶不振。
襄阳受骗,周口被劫。30年代初,李华轩在汉口的布店,赊销给襄阳商人布匹价值5万银元,时逢襄阳暴雨成灾,分文未收;周口的生意又被绑票。几面夹击,振兴源无法振兴。
家人堕落,嗜毒成瘾。李氏生意兴隆时,全家人奢侈腐化,吸食鸦片,造成内外交困,经营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