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道
境内较大河流有5条,春河、寨河属季节性河流,实有航道3条。
潢河 由新县经光山至潢川,到两河口入淮河。迤东达三河尖,迤西抵信阳,流经县境52公里,历史上为潢川主要航道。输入食盐、土特产和日用百货;输出农产品和白布。河道可行驶10~30吨的木帆船和竹筏。建国后,上游建筑水库和截流兴修水利,中下游河道淤塞,枯水期延长,航道缩短。1966年以后,除汛期尚可通行木帆船外,其它季节已难行船。
淮河 由息县入潢川县境,流经48公里。航道从踅子到淮滨。60年代前航线东抵三河尖、正阳关,70年代以后扩大到淮河下游江苏地区。该线河宽水深,能行驶300吨以上的机动船。
白露河 由新县经光山入潢川,在县境流经34公里,为潢川历史上主要航道之一。因河身沙淤,现仅在汛期通航。可行驶30吨以下的木帆船。
二、港口 码头渡口
港口 位于镇潢桥下游50米处的潢川港,系1953年建成,港面宽150米,水深为汛期5米、枯水期0.5米。1959年全港有竹排60对,木帆船514只,共3199吨位。1960年后,上游截流,港水浅枯,只能停泊木帆船和小吨位水泥驳船。多数船民被迫改行,少数在港口捞沙为业。
码头 民国时期,南北两城各有码头1个,即南城的康济门和北城的龙门口,共有30名工人负责码头装卸。建国后,码头合并,迁至新镇潢桥下游350米处,建有2米宽的石阶。1959年码头工人加入县搬运站,码头名存实亡。
渡口 县境河流纵横,渡口遍布,常用于摆渡的有26个,其中主要的有
史大营团结渡口:位于来龙乡,建于1978年,由几户农民联营,每天摆渡150~200人次,高峰时达400人次。
杨渡口:位于来龙乡,1983年来龙乡与淮滨县联办,每天摆渡20人次左右,洪水期停摆。
杨台渡口:位于上油岗乡,建于民国时期。现由3户农民承包,每天摆渡30~50人次,逢集达150~200人次。
徐渡口:位于踅子镇,建于民国时期,与淮滨县对摆,上半月为潢川,下半月为淮滨,每天摆渡200人次,逢集达500人次。
三、水上运输
建国前,以个体船民为主。船民使用竹筏和木帆船,往返于潢河、白露河航道之间,年货运量2000吨左右。1953年成立水上乡,1956年转为高级社,1962年改为船民公社,1984年更名航运公司。50年代发展木帆船,1959年木帆船增至511只,比1949年(6只)增长84.2倍,竹筏被淘汰。60年代开辟新航线,船只多运行于洪河、贾鲁河、漯河一带。70年代改用机动船只,并转向安徽的蚌埠、阜阳、凤台和江苏的巢湖一带行驶。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全部使用机动船只——水泥驳船。1986年全县有水泥驳船196艘4749吨位,3460匹马力,年货运量106万吨,比1979年(2.75万吨)增长37.5倍,比1952年(1.95万吨)增长5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