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理论视野 | 王晓峰: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谱写河南文旅强省建设新篇章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作者:王晓峰时间:2025-11-05分享: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融汇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以其宏阔的理论视野、深邃的历史洞察和鲜明的实践导向,为我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对于河南这样一个承载着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而言,深学细悟、躬身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将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彰显文化担当、贡献文化力量的必然要求。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筑牢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建设河南文化强省,必须首先学深悟透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确保前行方向不偏、行动步调一致。

  坚守“魂脉”与“根脉”,践行“两个结合”重要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前者确保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政治方向,后者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践行“两个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养分,让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文化实践沃土中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其现代生命力。

  高扬文化自信的旗帜,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源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河南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星火,到二里头遗址的“最早中国”;从老庄孔孟等思想巨擘的智慧光芒,到龙门石窟、殷墟甲骨的文化瑰宝,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刻认识到河南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独特地位和重大贡献,从而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凝聚起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磅礴伟力。

  秉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要求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共享,还是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抑或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高尚健康的文化滋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胸怀天下大同的格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关注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更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和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关注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河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热土。在新时代,河南更应主动担当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通过“欢乐春节”“中原文化海外行”等品牌活动,借助新媒体矩阵和国际合作平台,向世界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在中外文明对话互鉴中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河南力量。

  精准锚定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最终要体现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上。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纳入全省“1+2+4+N”目标任务体系,摆在全省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系统谋划、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发展新路。

  聚焦遗产保护活化,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河南牢记嘱托,将文化遗产保护视为传承中华文脉、守护民族灵魂的生命线。一是强化系统性保护。出台系列规划文件,构建起“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总体布局。积极推进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开封明清城墙、红旗渠等申遗工作,加强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二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用扎实的考古成果实证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核心地位。三是推动创新性活化。大力实施“遗产+”“博物馆+”战略,促进文化遗产与旅游、科技、教育、创意等深度融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AR/VR等数字技术,让龙门石窟、殷墟等静态遗产“动”起来、“活”起来。打造“黄河文脉数据库”“河南非遗数字典藏平台”,使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得到永续保存和创意再现。通过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成为滋养当代、启迪未来的宝贵财富。

  做强文旅支柱产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有序开发文旅资源,加强文旅市场管理,逐步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河南充分发挥文旅资源富集优势,努力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并予以推进。一是打造靓丽数据名片。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亿人次,综合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87%,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千万人,文旅产业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出台《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培育旅游装备、演艺演出、文创潮品等8个产业链群,推动文旅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狠抓郑汴洛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三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推出百余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多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文旅+百业”,以项目建设为具体抓手,推动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悬河文化展示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完善的产业生态,带动更多产业协同发展。

  普惠公共文化产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河南多举措推动文化供给惠及全省人民。一是完善服务设施网络。持续巩固提升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传统阵地,积极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实施豫剧振兴工程,设立艺术发展基金,扶持文艺院团和艺术人才。打造“文化豫约”省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广泛开展“春满中原·老家河南”“百城万场”等品牌惠民活动,推动“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建设。三是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动员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讲好中原出彩故事,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河南持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创新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广泛受众。一是打造超级文化IP。聚焦“中华源·河南故事”,精心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标识性文化符号。推动《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现象级作品持续“出圈”,以年轻化、时尚化表达重塑河南文化形象。二是构建现代传播矩阵。整合国内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资源,联动中央和省级媒体;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运营“VisitHenan”账号,设立“河南文化中心”,形成内外联动、立体发声的传播格局。三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办好“欢乐春节·豫见”“中原文化海外行”等活动,推动河南博物院与国外知名博物馆开展合作,举办“全球少林考功大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原文化在文明对话中展现时代风采,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持续深化实施“兴文化工程”,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学术支撑和创新活力

  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两个结合”的重大举措和标志性工程。该工程自2022年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系统梳理研究,夯实文化根基。围绕“今、古、人、事、物、书”六大板块,设立近千项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对河南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遗存、典籍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深度研究。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系列丛书、《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典籍中的河南》等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系列理论文章,深刻阐释了河南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有力增强了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研究活力。实施“揭榜挂帅”制,打破身份限制,广泛动员省内外社科力量参与攻关。创新项目选题和申报机制,赋予研究者更大自主权。建立全链条资助模式,对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出版资助和宣传推广。注重扶持青年社科人才,为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储备力量。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激发了全省社科界的研究热情,形成了百花齐放、协力攻关的生动局面。

  推动成果转化,赋能发展实践。“兴文化工程”的研究成果,不仅停留在纸面,更积极服务于文旅强省建设实践。其研究成果为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文化内涵和创意源泉,为讲好河南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度的阐释。例如,对二里头、殷墟、龙门石窟等的深入研究,直接提升了相关文化遗产地的展示阐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对中原思想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的挖掘整理,为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注入了核心内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习近平文化思想如同指引前路的璀璨明灯,为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必须持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加自觉的使命担当、更加务实的行动举措,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构建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繁荣兴盛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综合处)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