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开幕。来自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文艺工作者将围绕“传承中华经典诗词,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分享新时代诗词创作与运用的创新成果,共同探索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
作为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常设性论坛,中华经典诗词论坛自2023年在郑州巩义举办首届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推动经典诗词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联结文艺、文旅、文创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纽带,行业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从《诗经》的“郑风”篇章到唐诗的名家巨匠,从城市的诗词遗迹到产业的提质新机,经典诗词与郑州的相遇既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脉对话,也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
![]()
郑州市委党史方志室诗词文化相关成果作为伴手礼赠予与会嘉宾
近年来,郑州市委党史方志室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等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和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等决策部署,聚焦“存史、资政、育人”职能作用,开拓创新、主动作为,不断深掘历史底蕴、深度梳理地方文脉、打造史志精品力作,系统编纂出版了《郑州古代诗选》《郑州历史地图集》《嘉靖郑州志校释》《郑州金石志》《郑州古代文选》等《郑州市地方史研究丛书》系列成果。
2024年,根据《中共郑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决定事项通知》(十二届 第007号)关于做好郑州诗词相关成果编纂的要求,在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的直接关心下,我们又启动了《郑州古代诗词赏析》编纂工作。2024年12月,安伟书记对此项工作又专门作出了“这项工作要全面深化,不断拓展,多出精品”的重要批示。市委党史方志室对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多措并举落实批示精神,一是高标准策划编写《文化郑州》《科技郑州》《环境郑州》《郑州故事》等“魅力郑州系列丛书”,以及《郑州市地方史研究丛书2025——风物郑州》,目前这些成果已基本完成出版流程,争取年内印刷发行;二是继续深入研究、宣传郑州古代诗词文化,挖掘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等郑州籍诗人作品以及其他相关诗词内容,从高质量打造“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视频和探索开发“郑州古诗词地图”AI导览等方面开展深化拓展工作,以诗词为媒、以地理为脉,让古籍里的郑州“走”进现代生活,努力打造出“诗词郑州”的精品IP和文化名片。
其中,“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视频的前两期作品《白居易的河岸——故乡依旧》和《溱洧春水——流淌三千年的爱情宣言》,已经全网同步上线并引发关注热潮,郑州日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网、新华社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等各级媒体和平台均转发视频相关内容,全网点击量快速突破10万次。同时,还相继获得了河南省委党史方志室和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高度肯定。
目前,正在继续制作“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短视频的基础上,探索开发“郑州古诗词地图”AI导览小程序,计划基于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融合诗词文化与城市精神,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亲和力的IP形象,命名为“郑小诗”(暂拟),作为郑州古诗词的“数字代言人”与诗词地图AI向导,并在电子地图中标示郑州的诗词内容,包括赏析故事、诗人简介以及视频内容,以《郑州古代诗选》《郑州古代诗词赏析》为核心载体,整合《郑州市志》《郑州年鉴》《郑州市地方史研究丛书》等史志成果,结合《诗经‧郑风》《全唐诗》等历史典籍,搭建郑州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地情大数据中心”,链接诗人年谱、游历路线、社会关系等更多信息,并设置上传照片、评论点赞等互动功能,增强趣味性和传播力。在未来实现市民只需借助手机小程序即可一键了解郑州诗词文化、诗人及诗词和郑州的关系、诗词创作地风景名胜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浏览周边美食及住宿条件等情况,以诗词为媒为郑州文旅提供新的宣传推广平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郑州的诗词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郑州古代诗词文化传承与传播实践,是“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既保留了诗词的“文化根脉”,如《诗经·郑风》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又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诗词“活”在当下、“走”进生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诗词+科技”“诗词+文旅”等融合模式,以“跟着诗词游郑州”的理念打造“诗词郑州”的精品IP和文化名片,让古代诗词成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让更多人感受“诗意郑州”。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