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内在要求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使命与自觉的历史创造三者统一。其中,历史自觉构成其逻辑起点与根基,为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奠定认知前提;历史使命彰显其核心价值导向与根本追求,指引行动方向;而自觉的历史创造则是将历史使命转化为现实的具体实践方式,是达成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增强历史自觉
增强历史自觉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起点。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才能更好前进。历史自觉不仅内蕴历史主体对自身历史的客观认识,包括正确认识历史事件,有效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对历史的认识、觉醒、反思等,而且内涵历史主体能够有效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历史发展大势面前能够顺势而上、主动作为,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保持清醒的判断,作出正确的抉择。
增强历史自觉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的繁荣兴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始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与动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要始终高度重视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引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前进动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基层党组织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实践。在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意愿、有资源、有能力开展工作、服务群众,主动推进文化建设战略,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开启“文化+”的生动实践,以文化繁荣助力基层治理。
勇担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是彰显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导向和根本追求。历史赋予的使命随时代变迁而更新,每一代实践者都承载着响应其时代召唤、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勇担历史使命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体体现为:在本体论维度,确证人民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价值论维度,申明人民作为价值旨归的主体,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勇担历史使命就要把握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的关键问题。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需求为奋斗目标,以人民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这就要求文化建设在回答“为了谁”这一问题时既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确保文化成果惠及全民,达成目标与成效统一,又要全过程聚焦人民精神需求的满意度,赋予人民对成果的评判权,确保供给与需求一致。在文化成果分配中既要推动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协同覆盖,又要关注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共同提升,还要促进文化产品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差异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发展者和传承者。在作答文化建设“依靠谁”时,既要根植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属性,将文脉传承与精神需求相统合,又要全方位把握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拓展人民对文化的参与面,将创作主体与表现主体相统合。具体而言,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要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积极反映人民生活,要把人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
增强历史创造
自觉历史创造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方式。自觉历史创造推动文化建设,既要在本体论层面彰显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也要在方法论层面以“第二个结合”张扬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实现根脉与魂脉的辩证统一,以“双创”践行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达成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凸显文化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增强历史创造要明晰“第二个结合”是对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的根本作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铸就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巩固文化的主体性,也蕴含了创新的理论品质,激活了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历史创造推动文化建设要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承续,而创新性发展则指向文化的未来演进。文化建设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文化的社会服务供给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动态平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推动“双创”,将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将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大视野之下,从增强治理能力和提升服务能力的实践需求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文化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文化“双创”,将文化建设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文化建设要紧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让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国民教育、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文化的新空间、新领域、新业态和新形式,形成文化发展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李娜系榆林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赵康廷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榆林市科技局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2023-CXY-73)成果]
《中国文化报》(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