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 强时间:2025-10-13分享: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及崇高的精神价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红色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从多个角度提出其应用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能与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度共鸣的精神养分,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可为”。

  强化意识形态引领,筑牢信仰根基。在意识形态引领层面,红色文化承载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借助革命先辈鲜活的实践故事,实现了从抽象理论到具象表达的转化。这种认知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要让大学生在对许多历史细节有了充分了解后自然生成的一种价值认同,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思潮中锚定精神坐标。

  厚植文化自信,传承民族基因。红色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孕育了新时代的精神标识,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旋律雄浑的《黄河大合唱》到绿色守护者文朝荣的绿色传奇,从“两弹一星”精神到红旗渠精神,这些红色文化既延续着自强不息的民族基因,也展现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能够让大学生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先进性。

  赋能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文化倡导的爱国、奉献、奋斗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从红船精神中展现的开天辟地的勇气,到脱贫攻坚精神中体现的攻坚克难的决心,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精神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将抽象的道德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情感体验。比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到红色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到社区去宣讲红色文化。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践行奉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打造“红色+专业”融合课程矩阵。红色文化与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融入专业学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让专业学科教学成为精神培育的载体。这种融合需要立足学科特性,找到红色基因与专业学科教学的自然衔接点,避免生硬嫁接。比如,高校工科类的专业教学可以聚焦“红色工程伦理”,文科类的专业教学可以开发“红色档案解码”课程,引导大学生通过整理高校地方革命时期的报刊、书信等原始文献资料,在文献考据中体会这些资料背后的理想信念;农学类的专业教学可以设立“红色乡村振兴案例库”,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践为参考,对比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基层服务案例,让大学生在作物栽培技术学习中传承我党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

  构建“线上+线下”的沉浸体验场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沉浸体验场景,是指借助技术赋能与场景再造,让红色文化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交互,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参与,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知与认同。高校可以在网络上搭建“红色记忆数据库”,整合各地革命纪念馆、档案馆的史料资源,按照历史时期、事件主题等进行分类梳理。方便大学生通过关键词检索查阅革命文物的高清影像、历史事件的详细脉络,参与“红色故事接龙”活动等。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开发“红色问答互动平台”,设置“革命知识闯关”“历史情景判断”等板块,大学生答题正确即可解锁相关历史细节的音频讲解。线下可以在大学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长廊”,选取重要历史节点布置实景展区。比如,在“长征路段”,用沙土模拟草地环境,设置负重行军、搭建简易帐篷等体验项目,现场还可以摆放红军过草地时的实物复制品,比如草鞋、青稞面袋等,并标注相关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展区”,陈列老式电视机、暖水壶、粮票等物品,设置“模拟个体户经营”互动环节,让大学生通过用粮票换取商品、计算经营成本等操作,感受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化。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红色情景剧展演”等活动,由大学生自主编排《觉醒年代》等舞台文艺作品,展演时邀请观众参与剧情讨论,通过沉浸式表演与深度对话,强化情感共鸣。

  开展“实践+创新”红色主题活动。开展“实践+创新”的红色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具体实践让大学生在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进而将红色精神从历史叙事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力量。这类活动需紧扣社会需求,找到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实践过程成为精神淬炼的过程。可以聚焦“红色文化生活化传播”这一方向,组织大学生团队深入社区、中小学校开展调研,梳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痛点与接受偏好,并基于调研结果,设计“红色故事微传播”方案。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将革命故事改编成漫画手册,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小萝卜头”的狱中学习生活、王二小机智勇敢和敌人斗争的故事;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可以编排一些红色主题的快板、评书等传统曲艺节目,组织老年人在社区广场开展红色文艺演出活动。在这些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根据反馈调整内容形式,比如,根据小学生的提问补充一些故事细节,根据老年人的记忆调整场景布置等,让红色文化实现活态传承。

  建立“校地共生”红色育人协作体。建立“校地共生”的红色育人协作体,旨在整合利用高校与地方的资源优势,构建双向赋能的育人生态——地方为高校提供鲜活的红色实践土壤,高校为地方红色资源的活化提供智力支持,最终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地协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可以围绕“红色资源的在地性活化”等主题展开合作,包括高校与地方党史研究室等共同组建项目组。高校师生团队深度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史料,比如,梳理本地革命时期老百姓支援革命的故事,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本地的建设历程;地方有关管理部门可以协助项目组联系老党员、老革命等参与调研。基于这些素材,高校与各方联合开发“地方红色文化课程包”,包括为中小学编写乡土红色教材,将本地革命英雄事迹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乡村旅游设计“红色记忆步道”,在古村巷道中设置历史解说牌,标注革命时期重大事件的活动轨迹。大学生可全程参与资料收集、课程设计、步道规划等,在与地方管理者、村民的协作中,既能更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与地方发展的深层关联,又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地方服务的实际能力。

  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与青年大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通过“专业融合”,使红色基因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借助沉浸式体验,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依托“实践创新”,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构建“校地协同”,把红色教育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这些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既扎根于历史沃土,又回应着时代需求,避免了红色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高校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需要不断探索更具吸引力、更有感染力的教育方式,让红色文化从历史课本走向生活场景,从精神符号变为行动指南。当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大学生的职业追求与人生选择,当革命精神转化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才能得到更好彰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毕节市委重大课题《毕节市长征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2025083)

《中国文化报 》(2025-10-13)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