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不断夯实精神文化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持续深耕精神文化建设,能够让传统底色更亮、团结纽带更紧、认同根基更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继承优良传统、凝聚团结力量、增进文化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
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呈现出文化基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首先,早在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中,《论语·颜渊》中“仁者爱人”的观点构建了中华民族早期的集体伦理框架,《荀子·儒效》中“居夏而夏”的表述强调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其次,在诸多重大工程中,展现了民族团结协作的智慧与力量。比如,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中有鲜卑服饰纹样和汉地斗拱结构,体现了多民族的艺术融合。还有,在应对近代的民族危难过程中,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新疆各族驼队开辟了“西北抗战生命线”、海南当地革命力量组建了“琼崖纵队”等,共同构建了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军事协作网络,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各民族同心共济中凝聚共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的每一项历史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努力的结果。从抗战时期各族儿女共赴国难,到建设年代各族群众携手改天换地,再到新时代各族人民并肩逐梦前行,民族团结始终是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各民族在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文化上的借鉴融合、经济上的互助互利,使得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不同习惯风俗,寻求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促进不同民族的互通互融,引导各族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巩固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进文化认同,既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实践路径。
增进文化认同需要厚植中华文化根基。历史地看,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曾受到过来自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也出现过“文化复古”“全盘西化”等主张,陷入过文化的怀疑和自卑之中。从那以后,一代代中国人从未停止探索:或在战火中守护文化根脉,或在建设中尝试文化转型,既反对盲目排外,也拒绝照搬照抄,始终在寻找中华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长,始终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开拓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增进文化认同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情感联结,让民族团结拥有持久生命力。这需要我们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提炼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内涵,传承“大一统”“和而不同”等理念,筑牢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同时立足时代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创新融合,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文化创造、传播与教育全过程,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导向的精神文化体系。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引导各民族在精神上相互契合、情感上相互亲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生动局面,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且深厚的精神文化支撑。
[洪向华所在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张光泽所在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文化报》(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