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河南人民出版社《简明河南抗战史》: 18万字凝铸十四载烽火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时间:2025-09-01分享: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河南抗战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河南14年抗战历程的窗口。

  这部凝结着编写团队心血的著作,以18万字的精练篇幅,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生动呈现,让今天的人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从《简明河南党史》到《简明河南抗战史》

  2020年秋,《简明河南党史》的出版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在次年的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中激起层层涟漪。基于这一良好反响,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与河南人民出版社共同秉持立意高远、通俗简明、文图并茂的出版理念,制定了系统推进“简明”系列图书的长期规划。

  时隔5年,当“简明”系列的接力棒传递到《简明河南抗战史》时,编写团队和出版社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2023年底启动策划《简明河南抗战史》时,我们就像是在攀爬一座熟悉的山峰,却要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简明河南抗战史》主编张守四说。

  尤其在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后,正在紧锣密鼓谋划的编写团队深刻认识到,编写这部著作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系统梳理,更是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的具体行动。

  编写组决定以条例精神为指引,在延续《简明河南党史》编纂经验的基础上,将政治要求、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有机统一,进一步打破传统史书的叙事框架。

  翻阅由原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大批河南抗战史料与学术专著,泛黄的纸页间记录着编纂者的心血,却也显露出时代的局限。《简明河南抗战史》责任编辑张剑英坦言,正是这种“两难”局面,催生了出版社出版《简明河南抗战史》的决心,“既要站在学术前沿,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史料数据;又要褪去学术著作的晦涩外衣,以‘轻量化’姿态走进读者的生活。”

  14年抗战与被忽略的6年

  相较于之前的《河南抗战简史》一书,《简明河南抗战史》最大的变化是采用了“14年抗战”的新界定。

  记者了解到,2017年教育部就明确将抗战历史从8年改为14年,但很多旧版本图书尚未跟上这一变化。比如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时期,河南其实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东北军在豫南的布防、河南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些在旧版图书中鲜有叙述,河南局部抗战史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这次我们专门增加‘局部抗战时期的河南’作为该书的第一章,就是想让这段‘被忽略的6年’浮出水面。”主编亦是第一章主笔的张守四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河南虽未直面战火,但民众的抗日情绪、政府的备战举措,都在为全面抗战积蓄力量。这6年太重要了!我们查阅大量史料,把这段历史梳理出来,就是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河南抗战的全貌。”

  在这被忽略的6年里,河南大地上的抗日火种从未熄灭。东北军在豫南积极布防,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抵御日军的侵略。河南民众也自发组织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通过演讲、宣传、募捐等多种形式,表达抗日的决心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事迹虽然在过去的一些史书中被淡化,但它们是河南抗战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河南人民英勇抗争的早期见证。”张守四坦言。

  从“史料堆”到“故事线”的锤炼

  研究室掌握的抗战资料浩如烟海,如何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考验着编写组的每一个人。编写组恪守“重要、典型、鲜活、平衡”原则,尤其遵循“孤证不立”的学术规范对资料进行筛选,所有论断都必须有至少两份权威史料相互印证。

  如,在第四章“1941年至1943年的严重困难”这一节中,为考证全省受灾人数,编写组系统查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河南灾情实况》、河南省图书馆藏《河南省统计年鉴》等多份权威文献,通过交叉验证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最终形成严谨结论。这种“掘地三尺探真章”的史料挖掘精神,贯穿全书编纂的始终。

  “编写史书,最怕的就是资料的堆砌,没有灵魂,把自己变成史料的搬运工。”《简明河南抗战史》一书副主编牛珂珂说。为了平衡“权威严谨”与“通俗好读”的关系,让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编写组在表达上特别注重通俗化,力争见人见事和好读好看。

  一图胜万言。为生动再现80年前的历史图景,编写组精心甄选58幅珍贵历史图片。张守四介绍:“这样处理实现了以图佐文、以图补文、以图释文的叙事功能,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场感扑面而来。”

  18万字背后的集体匠心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是编写组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在编写中遇到有争议性的历史细节怎么办?编写组的解决办法是掌握充足可靠的史料,进行考证。“每一个判断、每一处修订,都要以详细占有资料、掌握充足可靠的证据为基础。有几分证据,便说几分话。”张守四说道。

  编写组在充分阐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如何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也客观记录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充满灰度的复杂图景。我们不想给历史贴标签,而是让读者通过多元视角形成自己的判断。”张守四解释道。

  《简明河南抗战史》的编纂是编写团队“集体作战”的结晶,凝聚着集体智慧。全书18万字,初稿完成后历经反复打磨、数易其稿,仅在合稿阶段就进行了5次重大修订。

  牛珂珂回忆道:“比如第二章‘中原抗战战略支点的建立’这一小节,为了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编写组反复修改,立足多个维度,围绕中共中央的战略谋划、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河南抗战的实际情况以及竹沟的自然地理情况等,详细阐释了中原抗战战略支点建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今年6月,《简明河南抗战史》正式与读者见面。这部凝结着集体智慧的“小书”,以严谨而温暖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历史温度,不仅呈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更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