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无体验不文旅”正成为文旅业发展的共识,这揭示了文旅产业从“产品供给”向“体验创造”转型的变革,也预示着文旅体验经济的来临。
智能科技赋能地方文旅体验经济
当前,随着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应用场景日趋普遍,为文旅体验新业态、新空间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提供可能。
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以沉浸式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呈现新风貌,展现了5G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很多案例都是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体验的典型。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体验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以技术服务文化,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
赛事活动赋能地方文旅体验经济
近年来,一些主题赛事活动的举办和影视剧的热播迅速“带火”一个城市,这也成为众多城市拓展体验经济的关键着力点。
2024年5月,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放,新疆阿勒泰火爆“出圈”,各地游客争相奔赴阿勒泰。从近两年风靡全国的贵州“村超”,到热烈展开的“苏超”赛事,这些由普通百姓参与的足球活动已超越单纯的足球范畴,通过融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蜕变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奔赴的文旅盛宴。
“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音乐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等逐渐成为各地文旅工作的重要抓手。赛事活动能在短时期内集聚大量人流,但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引流疏导措施,强化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赛事活动期间游客玩得安心、舒心、开心。
演艺产品赋能地方文旅体验经济
演艺产品通常具有形式新颖、场景震撼、视觉壮丽、空间多维等特点,可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观赏体验,成为近年来景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
在2024年河南游客接待量排名前五的景区中,开封的万岁山武侠城景区和清明上河园占据了其中两席。今年端午节期间,万岁山武侠城景区游客爆满。该景区之所以持续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每天数百场演艺项目的不间断演出所具备的强大吸引力。此外,80元超高性价比门票,使得游客能在3天内自由出入景区,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和实惠。
2024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提振文旅市场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支持景区、剧场、主题公园、园区街区、商业综合体等拓展空间利用、丰富演出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精品演艺项目,培育创新性驻场演艺和体验场景。每个5A级旅游景区至少打造一台精品演艺项目,鼓励4A级旅游景区、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打造多元演艺项目。
演艺产品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避免盲目跟风造成同质化。要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让游客不知不觉融入其中,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在地生活赋能地方文旅体验经济
在地文化、特色民俗蕴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质,近悦远来,主客共享。
“旅居云南”成为今年云南文旅发展的热词。凭借其壮丽的山川、宜人的气候和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云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驻留乃至旅居于此。旅居者们在此尽情领略云南的山河秀美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深刻体验“旅居云南”所带来的独特松弛感。以丽江为例,2024年,丽江市接待旅居游客达14.5万人次,这些旅居游客主要为“候鸟式养老”群体和追求“慢生活”的中青年,其在丽江的平均停留时长约为15至30天。
火爆“出圈”的唐山宴是将非遗与在地生活融合发展的典范。这座文旅商综合体集特色餐饮、民俗文化、场景体验、休闲观光、研学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沉浸式室内特色餐饮微度假目的地和体验地。这里汇聚了150余种极具唐山风味的特色小吃和10余种非遗美食,使外地游客能够深入感受唐山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打造具有在地生活特色的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作者系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国文化报 》(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