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收官、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节点,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河南考察并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体现了对河南人民的深情厚爱和对河南工作的高度重视。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刻理解把握“两高四着力”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深入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要自觉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不断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推动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变革的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解决这个矛盾冲突的办法就是改革与实践。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应用转化的临界点,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量子科学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入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窗口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抓好科技创新,持之以恒抓好产业创新,着力做好强产业的大文章,努力建设制造强省、数智强省,坚定不移沿着高质量发展这条最佳路径前进,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强农惠农富农的文章做强,加快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国人厨房”“世界餐桌”供应链价值链,增强河南“农”字品牌的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要立足中原历史文化丰厚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以创意驱动、科技赋能等手段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打造世界旅游胜地,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文旅强省建设。四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做好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御的大文章,推动水生态价值转化,建立各美其美的美丽河湖,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传承弘扬河湖文化;统筹推进河湖保护治理,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入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扎实加强社会治理
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自组织系统,须臾离不开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社会有机体理论指向的关系包括一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关系,既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领域,又包括不完全属于三大领域的其他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要素,如语言、群体意识、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个体心理等,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学内容和更广阔的人类学视野。从方法论上看,社会有机体理论更加强调整体观和系统论,强调要重视非主要矛盾和偶然性因素。因为历史从不拒绝偶然性,在后来时代被看作是偶然的东西,也就是在先前时代曾经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把它作为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坚持人民至上、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基层基础、筑牢安全底线、实现共建共享的价值体系和目标体系,构建依法依规治理与完善监督体系相协同的动力系统,着力推动实现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这些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河南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要积极运用推广“枫桥经验”,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一是统筹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着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中心城区建设,发挥好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县域城镇的产业吸附能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层组织、队伍、网格、平台和机制等基础,以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目标,强化“五基四化”举措,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二是解决好法治和诚信的关系。加强依法治理和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筑牢市场经济两大基石。把治理和服务结合起来,聚焦劳动权益、医患诊疗、城管商贩、承包租赁、融资债券等领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加强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把信访反映问题与司法诉讼和网络监督等结合好,避免边界模糊、程序空转、衔接不畅。三是平衡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安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牢底线思维,常态化加强风险排查,注重防范意想不到的偶然事件、突如其来的漏洞叠加、如影随形的潜在风险、习以为常的麻痹大意。主动识别风险,加强过程管理,科学预制力量,消弭工作偏差,克服小概率大事故的可能性。总之,要通过扎扎实实的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马克思高度重视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思想,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这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自身革命性和纯洁性的内在统一。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思想,不断探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开辟和形成了强党兴党的新境界。
我们党作为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的百年执政大党走到今天,一靠人民监督,二靠自我革命。自我革命就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从哪里入手,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组织和党员无论处在哪个层级,担负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自我革命的责任。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标,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一子落地,满盘皆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头、全党行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一是扛稳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等,完善责任链条,健全责任体系。作为“关键少数”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扛起管党治党责任,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涵养积极健康的政治品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学查改专项行动,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要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效。要树立鲜明的导向,落实激励举措,鼓励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的精神,整饬躺平甩锅、敷衍塞责、低水平重复等消极现象,发挥好纪律的约束和保障激励作用,推动形成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三是驰而不息推动作风建设一严到底。“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要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以正风肃纪反腐为抓手,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把党性党风党纪贯穿起来,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不断拧紧思想阀门、扎牢制度笼子、筑牢作风堤坝,以作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开创中原大地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河南省委网信办二级巡视员)
《 河南日报 》( 2025年07月25日 第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