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实践智慧,可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资源和鲜活教材。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将红色文化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实效的创新探索,也是培养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的重要举措。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
结合时代语境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高校需立足新时代背景,对红色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使其从历史叙事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挖掘提炼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对接,构建具有时代辨识度的红色文化育人话语体系。比如,将脱贫攻坚中“上下同心、精准务实”的当代实践与革命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相结合,用新时代成就诠释红色精神的传承性。另一方面,针对数字化浪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运用短视频、互动游戏、虚拟展馆等载体,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教材。比如,开发“重走长征路”VR教学系统,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感受红军战士的信仰力量,实现红色文化从“历史档案的文本”到“身临其境的体验”的转化,增强育人实效。
强化教师红色文化教育主体能力建设。思政课教师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其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融入效果。为此,高校应构建“理论研修+实践淬炼+教学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力”。一是深化红色文化认知。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党史文献,举办红色文化专题研修班,邀请党史专家解读革命精神谱系的形成逻辑与时代价值,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的红色文化知识图谱。二是开展实地实践研学。定期组织教师赴延安、井冈山、遵义等红色革命圣地开展实践教学,在革命旧址、纪念馆中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鲜活的教学素材库。三是提升融合教学能力。举办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工作坊,鼓励教师探索“红色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模式。支持教师开发红色文化专题微课,建设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推进策略
构建立体化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一方面,完善课程设置顶层设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中增设红色文化专题模块,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红色精神谱系,揭示其内在历史逻辑与实践价值。在选修课中开设《红色文化概论》《革命英烈事迹选读》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如艺术类专业结合红色美术作品赏析、工科专业结合“两弹一星”科学家的科技报国精神,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创新教学载体与活动形式。一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活动。如定期举办“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宣讲会”“革命歌曲合唱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情感力量。二是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如建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与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志愿讲解、红色调研等活动。三是推进国际传播与文化对话。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需求,开设“红色中国”国际通识课程,向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与红色文化内涵,同时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调研项目,通过跨文化视角深化对红色文化世界意义的理解。
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是构建“案例驱动”的教学内容体系。从红色历史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精神符号,开发“红色案例库”。相关案例从历史背景、现实映射、价值引导三个维度,形成“历史叙事—现实对照—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教学逻辑链。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在讲解爱国主义内容时,可以将革命时期“抗美援朝”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奥运拼搏”精神相对照,引导学生理解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性。二是推进“技术赋能”的教学方法创新。首先,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利用慕课、智慧树等线上平台,开发“红色文化在线课堂”,整合纪录片、历史影像、专家访谈等红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次,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革命历史人物召开“虚拟座谈会”;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在当代是否过时”等议题展开讨论;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主策划设计红色文化主题的短视频、海报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再次,情景模拟与实践体验。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还原“中共一大会议”“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无悔抉择。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进社区”“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如在社区举办红色文化展览,为中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等,通过实践反哺认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4HZ1251)“陕西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难点及对策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报》(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