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抗战时期竹沟何以赢得“小延安”的美名|史鉴初心

来源:顶端河南时间:2025-07-22分享:

  在豫南大地,确山县竹沟镇因沟河沿岸“簧竹茂盛”而得名,却以“小延安”的美誉镌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部队都是从这里出发,汇合各地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竹沟革命斗争与延安精神命脉相通的渊源。从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星星之火,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顽强斗争,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波澜壮阔,这片土地上革命的烈火从未熄灭,战斗旗帜高高飘扬,红色成为最深沉的底色。

  革命的火种一经播下,便会在黑暗中积蓄力量,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1927年4月,一场震撼人心的革命行动在这里爆发。共产党员马尚德(杨靖宇)、张家铎、李鸣岐等人,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领导发动确山暴动,在全国较早建立起由党组织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为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原抗战烽火熊熊燃烧,救亡图存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汹涌浪潮。1938年2月,彭雪枫肩负党中央使命奔赴竹沟,在这里创办军政教导大队,为敌后战场培育大量军事骨干力量;组建“民族抗日宣传队”,用歌声与演讲唤醒沉睡的民众;创办《拂晓报》,传播抗日主张,凝聚抗日力量。

  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这里成为中原地带革命力量汇聚的中心,吸引着众多有志之士、爱国学生、热血青年前来投身革命洪流。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决定中国之命运”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坚持独立自主放手发动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作出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决定。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中原局机关设在确山县竹沟镇,所有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11月23日,化名胡服的刘少奇肩负党中央的重托,离开革命圣地延安,踏上前往竹沟的征程。他途经西安、渑池、洛阳、南阳等地,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于1939年1月28日来到竹沟。途中在豫西渑池县停留期间,刘少奇撰写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提纲,并在豫西省委举办的党员干部训练班上第一次系统阐述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系统回答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加强修养锤炼、怎样增强党性原则、如何做纯洁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问题,它“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原局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竹沟成为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刘少奇感慨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从此,竹沟“小延安”的美名传遍天下。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忆往昔,竹沟大沙河的涛声与延安延河的浪涛同频共振,共同奏响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强音。看今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需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团结一心、奋勇前行、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智慧和力量,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篇章。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四研究处处长王黎锋)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