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党组书记 张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组织编写的《简明河南抗战史》一书正式出版,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礼赞。通读此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其价值远不止于“简明”二字。它在系统性重构、深度挖掘与视角创新上,为研究河南抗战史乃至中国抗战史贡献了新的维度。
一是从这本书中,读出了河南作为重要战略枢纽的全局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需要的就是权威且具有说服力的党史读物,能够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从这个角度而言,《简明河南抗战史》一书突破了以往河南抗战史叙述中或偏重局部事件,或侧重单一战场的局限,创造性地以五章清晰脉络,全景式勾勒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再到敌后根据地的开辟、艰苦卓绝的坚持与巩固,直至夺取最后胜利的完整历史进程。这种系统性的地方抗战史书写框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创新,为理解河南在整个抗战时期的动态演变提供了坚实骨架。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扼九州腹地,通十省脉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1月豫北安阳失守后,河南成为阻击日军南下、保卫大西北的“最后防线”;尽管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顽强抗争,牵制日军20余万兵力,为全国战场赢得喘息之机。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河南各抗日根据地闻令而动:豫西战场上,陇海、平汉两支突击队一周内连克密县、登封、宜阳、宝丰4座县城,拔除巩县回郭镇等数十个日伪据点,切断日军交通动脉;新四军第五师两周内收复确山竹沟、信阳四望山等战略要地;太行八路军发起道清战役,横扫安阳、滑县、汤阴等日伪据点,打通华北与中原走廊。对于这段历史,《简明河南抗战史》一书可以说是做了详尽的阐释。
二是从这本书中,读出了河南人民以不朽抗争铸就的精神丰碑。作为中原腹地,河南在抗日战争中承受了深重的苦难,既是日军侵略的重点目标,也是军民浴血奋战的核心战场,其惨烈程度堪称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篇章:全省伤亡总数达1453万人,占全国伤亡总数(3500万)的41.5%。在这一点上,《简明河南抗战史》丝毫没有回避河南作为四战之地(正面战场拉锯、敌后战场交织、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汤”肆虐)的惨烈现实,深刻地揭示了河南战场的巨大牺牲。比如,“花园口决堤”一节讲到,扶沟县有896个村庄被淹,90%的房屋被冲毁,全县31.55万人口中有25.44万人被淹死,给一马平川的千里中原带来了灭顶之灾,给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精神创伤。这种对多重苦难交织下河南军民坚韧抗争的深度书写,不仅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对河南战场极端特殊性的认识不足,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抗战的艰巨性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地方样本。
在本书中,我们还看到了英雄的河南儿女是如何以不朽抗争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雄浑担当:面对死亡,吉鸿昌将军从容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那是共产党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赤胆忠心;从河南走出来的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腹中塞满枯草、棉絮,却依然紧握钢枪,向日军射出最后一颗子弹,这份超越生命极限的坚韧,是千千万万中原儿女宁折不弯的真实写照;彭雪枫将军带领新四军第四师驰骋淮北时,正值37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亲临前线指挥战场,深入敌后开展动员,淮北平原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绝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三是从这本书中,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的制胜密码。本书最具突破性的贡献之一,在于用两章(第三、四章)的厚重篇幅,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巩固及其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填补了长期以来对河南敌后战场研究相对薄弱、细节相对模糊的学术空白,以扎实的地方史料和党史、方志视角,证明了河南不仅是正面战场的重要支点,更是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书中对根据地建设(政权、经济、文化、军事)、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以及人民力量的生动刻画,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流砥柱作用在河南具体实践中的理解。
比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抗战意愿,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随着日军铁蹄深入中原,在正面战场节节溃退之际,中国共产党以远见卓识开启敌后抗战新篇章:确山竹沟作为中原抗战的“心脏”和新四军第二、四、五师的摇篮,通过创办《风雨》周刊、战教团等唤醒民众,组织起500余个救亡团体,数十万自卫武装。对此,周恩来评价道:“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河南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毛泽东大力发展河南的指示,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公开训练干部,先后在竹沟开办6期党训班,3期青年干部训练班,4期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和军政教导大队,这其中,可以说是蕴含着我们今天开展基本培训、赋能干部成长的深度探索。到1938年底,竹沟地区先后向皖中、豫皖苏边区等派出基干队伍2000多人,不仅促进了河南各地抗日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而且为整个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战役中37天连失38城,损兵折将20余万,沦丧国土4万余平方公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已经覆盖全省44.9%的国土,解放了1325万深陷日伪统治的同胞,将敌后战场转化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支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吸纳开明士绅共商抗敌大计;实施减租减息政策,打开了束缚老百姓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枷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简明河南抗战史》一书在宏大叙事之外,更加注重发掘地方史料,努力还原普通民众、地方武装、基层党员在抗战中的具体贡献。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使历史血肉更加丰满,有力印证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在河南大地的生动体现,填补了对河南抗战中基层社会、民众动员与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诸多细节。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简明河南抗战史》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曲献给中原儿女的赞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最深刻的教材,让河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能够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承载的苦难与荣光。让我们以此书为炬,重温历史、照亮未来,聚焦“两高四着力”,鼓足奋勇前进的信心决心、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进一步把我省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劲的发展动力、巨大的发展潜能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