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台历状的“残历碑”静静矗立,上面的文字刻骨铭心:“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进攻北大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开启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的号角悲壮吹响。
6年后,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次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共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言犹在耳。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儿女空前觉醒、空前团结,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抗敌,“宁可为祖国死,不愿看着祖国沦亡而偷生”。在漫长而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岁月,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800余万劳工被强掳,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团结御侮的铜墙铁壁,以钢铁意志谱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
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晋察冀边区,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无畏,在子弹耗尽后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诠释什么是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在白山黑水间,民族英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独自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践行了“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铮铮誓言。在平型关战场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不畏强暴,与敌人血战到底,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朱德在家书中写道:此战使“全线士气为之一壮。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思潮,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明确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引领中国军民坚定必胜信念、不屈不挠抗争,积累局部优势、叠加全局胜势,在战略上逐步从被动转为主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靠着这种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气神,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不仅是祖国河山的光复,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与重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抗战精神的内涵。
岁月流转,精神永恒。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往事,知来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遭遇各种惊涛骇浪,必须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愈难愈进、愈险愈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四研究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