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一大代表迥异路 信仰如炬驱暗夜|史鉴初心

来源:顶端新闻作者:王黎锋时间:2025-07-03分享:

  时间来到了2025年的7月1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走过了104个春秋。风霜雨雪的洗礼,千锤百炼的考验,波澜壮阔的历程,有力说明了一个道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航标,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

  时针回拨到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怀揣共产主义信仰的13名代表,走进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一座不起眼的小楼,永载史册的党的一大在这里开幕了。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在这艘小小红船上,党的一大完成了所有议程,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那时起,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华夏大地点燃起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了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鲜明地写在了自己旗帜之上。

  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因为有什么样的信仰。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出席党的一大代表中,有的人为革命英勇献身,比如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有的曾一度脱党,但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比如李达、李汉俊;有的彻底背叛革命,成为汉奸、叛徒,比如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蹚过28年的水深火热,携手走上天安门城楼,迎来新中国的诞生,见证新纪元的开启,目睹中国民族挺起脊梁“站起来”了。

  为什么从同样的地点启航出发,人生之路却驶向完全迥异的方向?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进行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庶民的胜利”和“赤旗的世界”,英勇献身也在所不惜;夏明翰认定共产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方志敏在敌人的百般折磨下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先驱和烈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只有那些信仰不变、信念坚定、信心满满的钢铁战士,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推动中国浩浩荡荡前行。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悟,唯有永葆对信仰的赤诚,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需要深刻铭记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付出的巨大牺牲、展现的巨大勇气、彰显的巨大力量,进一步树牢信仰、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四研究处处长)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