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将其融入党建工作,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显著提高党建工作效果的必然选择。做好党建工作,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能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坚定党员信念,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组织学习革命历史。回望百年烽烟,红色印记不仅存在于革命老区,也存在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各地党组织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搜集重要的文献资料并编辑整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还可以挖掘党史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将这些英雄事迹呈现出来,借助英雄事迹感染人、鼓舞人。以党史为镜,可以让党员干部反思自己的作为;以党史为纲,可以树立良好的党风党纪;以党史为鉴,可以凝心铸魂,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树立先进典型代表。在党领导群众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无数党员干部前赴后继,为党的事业、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各地党组织应深入民众,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先进人物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实践能力。各地应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榜样,从精神中汲取力量,创新工作方法,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榜样、争当榜样。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为例,为促进镇党建工作发展、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该镇授予辖区内6个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还评选出多位“优秀共产党员”。这一举措为当地其他党组织树立了先进典型,也为当地党建工作注入了活力。
创建红色文化基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基地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对党员干部而言,红色文化基地已不仅仅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地方,更成为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阵地。各地党组织可基于本地实际情况,创建红色文化基地,如革命历史展览馆、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活动场所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向党员干部展示红色文化,深化党员干部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与记忆。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为例,当地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遗迹,按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思路,先后打造大别山烈士陵园、王步文故居等16个红色文化基地。此外,岳西县还结合“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目标,将县内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与特色民宿、乡村振兴教学点结合,打造集“现场办公、授课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建工作、党员教育之中。目前,当地已经建设了毛畈村、大歇村等多个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为当地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大助力。
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红色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能够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促使党员干部发挥主体作用,显著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及合作能力。各级党组织可以在认真听取党内成员意见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组织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向组织成员宣讲红色文化知识,宣传红色文化理念,深化党员干部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为例,为更好地宣传红色文化,促进党建工作,当地特别举办“学党纪·葆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从而为新时期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立长效传承机制。传承红色文化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为确保通过党建工作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还需建立长效传承机制。一是建立红色文化普查机制。党组织在开展建设工作时,要鼓励党员干部及当地民众留心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坚持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征集线索、整理信息,建立红色文物信息库,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二是建立红色文物保护机制。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开展红色文物保护工作,守护红色记忆,还要成立专项基金,制定详细的文物协管员专班守护制度,为红色文物保护提供资金、人力方面的支持。三是创新红色文化演绎机制。比如,借助文化创意、现代科技等手段,拍摄制作关于红色文化的短视频、动画作品、H5作品等,并通过网络渠道发布,通过新颖的演绎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深化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的记忆,使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记忆和共同的精神支柱,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在党建工作中,可以通过讲好革命人物故事、组织学习革命历史、树立先进典型代表、创建红色文化基地、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建立长效传承机制等多种途径,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使红色文化与党建工作相互融合,在促进党建工作的同时实现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作者系辽宁营口市委党校副教授)
《中国文化报》(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