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推动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能够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肩负培养一代又一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高质量完成时代新人培育任务,理应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让红色基因渗入时代新人血液
回顾百余年党史,既是一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史,也是一部救民、兴民、富民、强民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百余年的奋斗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这些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记录了党的百余年历史征程,因其形可观、其质可触,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高校要善于将这些红色资源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教材”,坚持以红色浇铸底色,筑牢学生的信仰信念之基。其一,高校需要建设校本红色资源库。这就需要梳理全国性的红色资源、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发掘学校红色资源,形成丰富的红色校本课程和读本,将历史材料转化为紧密连接学生的生动教材。其二,高校需要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需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强化理论阐释能力,灵活转换叙事模式,推动红色资源生动转化,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其三,高校需要将红色文化嵌入各类课程。推动各类课程的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道德陶冶等实现内在融合,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让红色基因全覆盖地渗入青年学生血液。
强化红色教育“主阵地”,让红色文化直抵青年学生心扉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推动红色文化“全矩阵”传播,让红色文化直抵青年学生心扉。其一,强化红色文化的多元媒体全覆盖。推动红色文化创新表达、创新传播,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推动校报、校网、校广播和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整合,打破信息传播壁垒,实现媒介的融合贯通,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以红色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以红色精神培育正确价值取向,以红色文化引领综合素养提升,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自觉性。其二,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校红色教育“主阵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知识和情感培育并举的过程,需要重视高校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彰显。高校教师要把握红色宣传政治方向、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故事供给,善于发挥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发挥融媒体技术优势,聚焦相关主题、议题、话题、问题,开展革命情景剧、微党课、主流价值微视频创作、红色经典吟诵传唱等丰富多彩的自学、研学、践学活动,让红色文化以数智形式浸润青年学生心扉。
构建红色实践“大平台”,让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践履
红色基因传承关键在于青年学生的践履。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高校在时代新人培育中要重视红色基因传承效果的检测环节——践履,要构建和完善多元多层次的红色实践“大平台”。其一,组织好校园红色实践小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与学校职能部门形成红色实践合力,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大学生可以在红色话剧表演、红色歌曲演唱、红色故事讲述等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实现从“倾听者”到“讲述者”“践行者”的转变。其二,搭建校外红色实践大课堂。高校要认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博物馆、纪念馆等加强合作,建立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教学点,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追溯红色记忆、接触英雄、倾听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魅力的机会,强化其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动性。其三,建设网络红色实践云课堂。整合共享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云端资源链接,组织学生“云游”网络红色实践基地,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红色实践“大平台”拓展了大学生红色实践的空间和阵地,大学生在沉浸式的主体践履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让大学生更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履者,而且使大学生更好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本文系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LSZ065)的研究成果,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爱国主义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引领研究”(项目批准号:23BKS18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4-10)